劉洎幾人先是吃了一驚,顯然沒料到柴令武當真死了,而後沉吟一番搖頭道:“微臣也相信並非越國公所為,但此刻外頭傳得有模有樣,說是房俊以‘譙國公’爵位相逼,淫辱巴陵公主,柴令武不忿,上門討要說法,卻反遭越國公殺人滅口……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此事還需要慎重處置。”

    到底柴令武是否房俊所殺並不重要,事實上劉洎也不相信房俊會做出此等喪心病狂之舉,可有些事情毋須有誰相信,甚至毋須真相。

    事情的本質是不可能有確鑿之證據去指認房俊乃殺人凶手,但事情已經發生了,房俊的嫌疑是逃不掉的,這就足夠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嫌疑之罪,采取赦免從無之原則,這是自上古之時便一直流傳下來的司法精髓,《夏書》中便有“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律例,與其造成冤案,寧願達不到執法效果,即寧縱勿枉。

    但是對於房俊此等即將臻達人臣之巔峰的人來說,這等嫌疑卻是致命的缺陷,嫌疑在身,便難免有人構陷、攻訐,代表著道德方麵不夠完美,是難以成為宰輔之首、領袖百官的。

    這是東宮文官係統最願意見到的局麵……

    蕭瑀不待旁人反駁,便適時道:”柴令武及時當朝駙馬,亦是功勳之後,更有皇族血脈,身份非同等閑,待到驗屍之後,應當予以收殮,派遣適合之大臣料理後事,以免再生事端。“

    全然不提徹查凶手、澄清謠言之事……

    李承乾頷首道:“正該如此,稍後孤會讓禁衛護送柴令武屍體回長安府邸,另外讓長樂、晉陽等幾位公主先行趕去,撫慰巴陵,毋使其傷心過度。然後知會宗正寺,懇請韓王出麵主持,料理柴令武後事。”

    又對房俊道:“此事孤自會派人徹查,還越國公一個公道,毋須太過在意。”

    房俊頷首,也隻能如此了。

    謠言能否廣泛流傳,不在於其本身真偽是否難辨,而在於是否迎合大眾之心態,一旦此則謠言深受大眾之歡迎,大眾便願意相信其真實性,反之自然不攻自破。

    而眼下這則謠言對於房俊本身之傷害極其有限,他在民間風評甚佳,不會有多少人相信此事,但謠言之本身卻使得他在某一個階層之間遭受品德質疑,有朝一日他意欲登上人臣之巔,這便是一個巨大的雷,指不定什麽時候便會爆開。

    他再一次將目光看向李君羨,眼神深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