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終是傳統文人,固然不排斥武人,但若是往後朝堂之上的官員動輒拔劍廝殺、血濺五步,卻也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武者固然能夠開疆辟土、平定天下,但是治理這遼闊的帝國疆域,那還是得文人才行。

    這並非蕭瑀愚昧,實在是中原大地久曆戰火、生靈塗炭,所有人都對武人有著先入為主的誤解,認為之所以天下板蕩、烽煙四起,正是因為武人作祟、不可遏製造成的。

    若是天下盡皆讀書人掌權,大家縱然理念不合亦可對坐論道,何至於刀兵相見、殺人盈野?

    說到底,人們實在是對於南北朝以來的遍地殺戮心有餘悸……

    然而他並不知道的是,唐朝覆亡之後,大宋於遍地狼煙之中立國,汲取了往昔的教訓卻又矯枉過正,一味的重文抑武,終於養成了一群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兩軍陣前一無是處的官僚,空有血性卻無殺敵之本領,隻能使得神州陸沉、江山破碎。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老祖宗都明白的道理,這些個自詡精英的人傑卻始終搞不懂……

    孔穎達哈哈一笑,拈著茶杯對蕭瑀說道:“宋國公怕是並不知房俊之打算,那廝不僅要此間學子文武兼修,更要建立一座格物院……你可知這格物院,究竟是幹什麽的?”

    蕭瑀還當真是首次聽聞此事,奇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乃《大學》倡導的‘三綱八目’之一,修習格物乃是學子應有之義,何足為奇?”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便是天下文人所推崇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裏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數代以來,奉行不悖。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