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都覺得沒辦法封賞於你的時候,猜忌之心必定隨之而生,再想要有個好下場實在太難。

    而且權力亦會滋生野心,如今房俊對李二陛下忠誠,對太子殿下效忠,可是假若有朝一日更大的權力在手,會否再也不滿足於現狀,奢望著更進一步……取而代之?

    那可就是取死之道了!

    李二陛下就那麽蹲在溪水之畔,嗟歎道:“朕知曉你的心思,可朕又豈是有功不賞那種人呢?房俊之功勳,放在眼下或許暫且不顯,但是假以時日,必定影響深遠,整個大唐都將因而受益,百年之後,後世子孫說不得單憑這些作物,便能賦予他一個‘聖人’之名號!”

    何謂“聖人”?

    天地無心,以萬物之生生為心;聖人無情,其情合於天心,貫通萬物。

    《左傳·文十八》雲:「聖者,通也,博達眾務,庶事盡通也。」

    《論語正義》雲:「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性情者也。」

    《論衡·宣漢》雲:「能致太平者,聖人也。」

    《尚書大傳》雲:「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德合天地,參讚化育,神明莫測,天下歸往,此之謂聖人。

    人躋於至境,德合天地,遂成聖人……

    假若這玉米、地瓜、土豆等等作物當真如房俊所言那般有那麽多的產量,那麽將會因此養活無數百姓,蒙受恩惠的百姓感恩戴德,視之如父母,稱一聲“聖人”有何不可?

    自古以來,每一次王朝更迭幾乎都伴隨著大規模的饑荒,華夏是極其隱忍的一個群體,唯有吃不飽飯、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們才會造反,才會掀起滔天巨浪將當權者拍打得粉身碎骨,換一片擎天,換一輪日月,可若是人人都吃得飽飯,人人都活得下去,還會有多少人去造反呢?

    天下太平,絕非妄想!

    “倉廩足而知禮儀”,當人人都吃得飽飯,人人都有書讀,人人都明白微言大義……豈非天下大同?

    李二陛下簡直不敢想下去了,他站起身,有些魔障的瞪著房玄齡,喃喃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玄齡,你說吾等今日之舉措,會否奠定大同之根基,吾等子孫後世沿著今日的道路前行,終有一日,達致大同之境界?”

    房玄齡也驚呆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