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前文中所說的,此次滅蜀之戰最偶然的部分,如果傅僉、蔣舒團結一心,固守對敵,或許漢中就能堅守到薑維趕回,而如果薑維可以趕回漢中,率主力部隊實施“斂兵聚穀”戰略,那就將意味著魏國三路伐蜀大軍的全線潰敗。我們知道,漢樂二城作為蜀國的門戶,一直到蜀後主投降之際,都依然在蜀將蔣斌、王含的手中,不曾被克。由此可見,像陽安關這等天下雄關,傅僉堅韌,又怎會輕易失守?

    然而,曆史沒有假設,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這取決於國力的對比。但是,整體的必然不代表每個部分都是必然,像這次滅蜀之戰,魏國的勝利則更是充滿了巧合與奇跡。

    蔣舒降了,傅僉死了,漢中的門戶大開,鍾會引軍一擁而上,幾乎占領了整個漢中。我不知道,薑維聽到這個消息會是什麽感受,自己殫精竭慮培養出來的青年將領,竟也如此負他,真是天要亡漢,無可奈何。

    一日抒忠憤,

    千秋仰義名。

    寧為傅僉死,

    不作蔣舒生。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這是羅貫中在寫到這裏之時,附上的一首詩。或許,連他自己都不忍再看下去了吧。“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寥寥幾句詩,更是寫盡了對忠臣名將的歌頌,隱隱之意,無以言表,徒自涕零。

    鍾會拿下漢中後,誌得意滿,豪氣迸發,遂寫下了名文《移蜀將吏士民檄》,對漢中甚至是整個東川的蜀地軍民進行勸降。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窺禍於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於漢……”

    鍾會那卓越的文學才能在這篇檄文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檄文雖短,但所現鍾會之豪氣,益長。

    未噬人,先誅心。

    與其拙劣的戰術才能相比,他的戰略、謀策之能則是獨冠天下,在那個英才喪盡的年代裏,更顯得難能可貴。

    然而,漢中並不是鍾會的最終目標,背在他身上的重任是亡蜀漢,統中華。在發布檄文後不久,鍾會即留兩萬兵力圍困漢樂二城,自己則率領大軍繼續南下,向成都進發。

    可就在此時,西路傳來敗報,蜀漢大將軍薑維突破陰平,與蜀將張翼、廖化等人會合,移守劍閣。

    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連漢樂二城的蜀國弱旅自己都拿不下,而現在,麵臨劍閣這個天下雄關,又逢薑維的主力部隊,鍾會更是顯得力不從心。無奈,他趁機上書司馬昭,收走了諸葛緒的兵權,合兵一處,開始在劍閣與薑維死撐。

    再不濟,我也兵多,不信撐不過你。

    這是鍾會與薑維的第一次交手,也是最後一次。或許,年輕的鍾會此時還不知道,他麵前的這個敵國將領,最不缺的,就是堅毅。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