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漢景耀六年),司馬昭為了穩定魏廷局勢,轉移國內矛盾,決定對外興兵。在久經思量後,與支持者鍾會製訂了先滅蜀後滅吳的戰略方針。

    司馬昭與鍾會商量滅蜀計劃時大致是這樣的:

    蜀國大將軍薑維在漢中實行了“斂兵聚穀”戰略,這個戰略是注重騷擾與反攻的,與魏延、王平以來的據守政策不同,這個戰略需要有大股蜀軍參與騷擾與反攻。然而,當時的形勢是,這個政策的製定者薑維卻並不在漢中,由於種種原因,他帶著蜀軍主力跑到了遠離漢、樂的遝中。這可是個千載良機,可趁薑維遠離、漢中空虛之際,兵分三路,右路鍾會率魏軍主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打漢中,而左路和中路的鄧艾和諸葛緒則各領偏師,前往遝中圍剿薑維,消滅蜀漢主力於陽安關以外,這樣也避免了攻關滅敵的巨大損耗。如無意外,薑維被滅、漢中被克,蜀漢就算是玩完了。

    方針既定,就開始實行了。司馬昭以雷厲風行之勢甩出了十八萬大軍,右路鍾會率十餘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直逼漢樂,左路鄧艾領三餘萬軍隊前往遝中,攻打薑維,中路諸葛緒領三餘萬大軍趕往銀平橋頭,阻斷薑維回漢中的道路,繼而北上與鄧艾軍會師,聚殲薑維。

    這個戰略確實夠狠,三路出兵,必定能讓蜀國首尾不能相顧,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鍾會那非凡的戰略才能。然而,所謂戰略和戰術的區別,或許在這一站就能體現出來了,戰略方針再好,帶兵的人菜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諸葛緒率軍至陰平橋頭時,正逢鍾會出兵的消息傳到蜀漢後主和薑維的耳中,後主急命廖化、張翼、董厥等蜀漢將領率軍北上,援助漢中,而薑維也擔心漢中安危,故而無心與鄧艾戀戰,且戰且退。

    《三國誌·後主傳第三》: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

    可是,後路已被諸葛緒堵住了,如果不能及時突破,漢中失守事小,自己所率的蜀漢主力恐怕也要全軍覆沒了。而此事對於魏國而言,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隻要諸葛緒守住橋頭,等鄧艾追軍趕到,那薑維必定死無葬身之地。可是,就在諸葛緒能夠大顯身手的時候,卻著實地坑了一把。

    說他是豬隊友一點也不過分,正是諸葛緒這豬頭打亂了司馬昭和鍾會的全盤計劃,險些使北國勞師無功。

    其實諸葛緒也不是那種特別沒本事的人,他也確實是有過“輝煌”戰績的——公元256年(東吳太平元年),兼任東吳丞相、大將軍的青年才俊孫峻率十萬大軍北伐,魏廷命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迎敵,而諸葛誕呢,則又命兗州刺史鄧艾迎敵,鄧艾不傻呀,直呼不去,遂不從其節度,沒辦法,諸葛誕就讓泰山太守諸葛緒赴戰,諸葛緒英勇啊,受命後馬上出兵,結果他一出兵孫峻就死了,然後,吳軍就退了。

    《三國誌·王丘諸葛鄧鍾傳》: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將渡江,鎮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肥陽,艾以與賊勢相遠,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於黎漿拒戰,遂走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