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穀,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資治通鑒第七十七卷》:維與其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濟失期不至,故敗,士卒星散,死者甚眾,蜀人由是怨維。

    細心的人看罷《三國誌》和《資治通鑒》的原文就會發現,《三國誌》說“濟失誓不至”,《資治通鑒》說“濟失期不至”。“誓”、“期”,一字之差,相距甚遠。“誓”更多是兩人相互約定之意,沒有法律效應,意思就是說即使有人違“誓”,最多也隻是停留在道德層麵上。而“期”就不同了,商定的時間,規劃的日期,已入軍案之中,上升到律令層麵,故不容含糊(“失期”的“期”與上文“期會”的“期”用法不同,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翻閱相關的漢語字典)。

    而依照段穀之戰的結局,薑維把責任全都攬到了自己身上,而胡濟不但未貶,還一再升遷,所以我們可暫時預計胡濟是沒有錯的,所以此處用“誓”比較恰當。這恐怕也是《三國誌》為正史,入二十四史而《資治通鑒》沒有的原因之一了。史書是人寫的,夾雜一些撰寫者的私情也無可厚非,但為史者,必須在關鍵問題上堅持大義,不能因個人感情或權勢逼迫而過分篡改,因為這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個人職業道德的堅守。

    《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段穀之戰是薑維北伐最大的一次失敗,損兵近萬,連陳壽這種呆若木雞寫史書的人(隻是說其寫書呆若木雞,不含人身攻擊)都用“星散流離”這詞形容了,那還真是損失地相當慘重(不過,陳壽新創了一個這麽高雅的詞來形容蜀軍失敗,還真是別出心裁)。薑維回到漢中後,效諸葛亮做法,上書後主,遂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此戰對薑維的前途也影響甚重,蜀地士族、百姓開始對其怨聲載道,在朝官員也開始對其大加指責。雖然此戰損失的兵馬遠不及魏國洮西之戰,但對於相對弱小的蜀國,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我們不知道為什麽薑維已是大將軍卻依然無法有效地控製胡濟的漢中之軍,也不知道為什麽胡濟會在段穀之戰中失“誓”不至,更不知道為什麽後主不僅對胡濟未至之事置若罔聞,而且還對其大加提拔。逝者已逝,往者如斯,已不可考。我們隻能依據史書的記載去盡量地還原當時所發生的曆史事實,所以就不能對史書的正確性過多質疑。換言之,謎隻能是謎,如果連史書都不可信,那我們還能以什麽來了解曆史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