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軍事上,蔣琬執政之初即逢公孫淵叛魏自立,司馬懿率軍攻伐遼東,無暇南顧。於是,劉禪詔令蔣琬率兵進駐漢中,擇機伐魏。

    右監軍薑維亦隨其進駐漢中,蔣琬委之以營司馬,令其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與費禕時期薑維的西進合並起來,就是所謂的“連結羌胡”。

    但是,似乎並沒有什麽顯著的效果。

    再者,蔣琬雖然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然其戰略思想卻與諸葛亮迥然相反,他給薑維西進或北伐的兵馬十分有限。他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但道路艱險,棧道常毀,來往不便,所以常因糧草不濟而致功敗垂成。因此,他提議後主,希望更改伐魏的路線,應當沿漢水、沔水東進,順流而下,這樣勢必會勢如破竹。於是,他大造船隻,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但這一政策畢竟太過冒險,順江而下進軍容易,但一旦攻不下魏興、上庸二郡,想退兵可就不那麽容易了。因此招致蜀漢朝廷大多數官員的反對。特別是我們的薑維,作為諸葛亮秦川北伐遺願的繼承人,對此方略更是做出了歇斯底裏的反對。於是朝廷派費禕、薑維前去勸阻蔣琬。

    薑維依然將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說給了蔣琬。而費禕呢,自代蔣琬為尚書令之後,愈發圓滑,見到蔣琬後開始大肆吹捧,表示對此方略極為讚同,薑維等人皆是鼠目寸光之類的等等。果然,費禕的阿諛奉承確實收到了好處,在延熙七年,蔣琬病重之際,將益州刺史讓於了費禕。也是因為蔣琬多病,故而其水路攻曹的計劃終是沒有付諸現實,加之朝廷反對人數太多。因之上書後主:

    “芟穢弭難,臣職是掌。自臣奉辭漢中,已經六年,臣既暗弱,加嬰疾疢,規方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並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誌,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俯仰惟艱,實忘寢食。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薑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

    這句話挺長,我們主要看其最後一句,翻譯過來就是:應當以薑維為涼州刺史,讓他出軍西北,我(蔣琬)當親自率軍為後應,而涪縣水陸通達,萬一東北有變,應付不難。”這句話一則肯定了薑維的軍事才能,二則因大部分朝臣的極力反對而變相地承認了自己水路伐魏計劃的無法實施。

    延熙九年,也就是公元246年,時任大司馬的蔣琬帶著其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而其主張的水路伐魏計劃也因他的死宣告徹底破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