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甘肅省甘穀東南地區,有一片土地,在三國時期,叫天水冀縣,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九月曹操擊敗馬超後,這裏便一直屬於大魏。由於與漢中毗鄰,因此一直在抵禦西蜀入侵的最前線,幾十年來,戰火紛飛,車轔馬嘯,民不聊生。就在司馬昭揮大軍三路伐蜀的前一年,這裏還在承擔著與蜀國北伐軍的戰鬥。可是,就在大魏這麽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卻誕生了一個令其膽戰心驚的蜀國名將——薑維。

薑維起初歸降諸葛亮時,的確是在與曹魏對抗。隨著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相繼去世,薑維逐漸地控製了蜀國的全部軍權,而他此時的敵人,也已變成控製著大魏朝廷的司馬氏族,曾忠於大魏的夏侯霸落魄來降,正是證明了這一說法。如果說劉備討伐控製著漢庭的曹操是為了興複漢室,那麽薑維攻打控製著曹魏的司馬師、司馬昭,又何嚐不是對大魏另一種變相的忠誠?

對於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後人給與的評價更多是褒獎,而對於薑維,則更多的貶低之意。後人多認為諸葛亮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對漢室的忠誠,對先主劉備三顧之恩的報答。而薑維,包括羅貫中、陳壽在內的和正史都對其連年北伐一再批判。除卻個人情感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勢所趨。而其實薑維的北伐所獲得戰果並不亞於諸葛亮,從薑維獨掌大權開始,隻是北伐的起點,就比諸葛亮靠北了許多。若不是在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時,蜀將胡濟延期未至,導致薑維大敗,薑維的其餘幾次北伐均無重大損失,反觀魏國郭淮、鄧艾、王經,其累計戰損則遠高於薑維。在滅蜀之戰中,魏大將鍾會近二十萬大軍於劍閣為薑維所阻,竟不能前進一步。從中足以見得,薑維確係王佐之將,有著不可輕視的軍事才能,堪比孫吳的周瑜。

當然,薑維的北伐的確也加重了蜀國百姓的負擔,使本就弱小的蜀漢更加不堪重負。在肯定了薑維的戰術能力之後,我們還要從國家整體戰略的方向來思索北伐的正確性,認真考慮薑維的屢次北伐所獲得的戰果在除去其戰損後,基於魏蜀兩國整體實力的差距而為蜀國帶來的真實收益。但反過來思考,若魏伐蜀,蜀國一樣要經曆戰爭,一樣要耗損錢糧。因此相對而言,進攻更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至於蜀國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麵的,不能片麵地歸根於薑維的窮兵黷武和斂兵聚穀。相反,單單就斂兵聚穀而言,在我看來,也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戰略部署。當然,我個人感情色彩是褒揚薑維的,所以不免有一些片麵的意見和觀點,但本著客觀的原則,我希望讀者能脫離羅貫中和陳壽的偏見,在本書中看到一個原原本本的、不雜偏見的天水麒麟兒——薑維薑伯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