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距離的關係,再來也是難以證實真相,秦國信了。

    隻是,不管楚國為什麽而出兵,攻擊晉國新收的弟是事實。

    等待消息傳到聯軍處,本來以為能大大收獲一把的鄭君,包括在聯軍的鄭國臣工,他們肯定不願意繼續待在麻隧,必然是要回師救本國於事危累卵。

    聯軍是以晉國為主力,其他列國隻能算是一個添頭。

    可是鄭國一旦真的退出聯軍,還是會對這一場戰役造成不的影響。

    這一次晉國的“新軍”長驅直入殺進秦國腹地,給秦國造成的恐慌難以估量。

    秦國國內不得不思考一點,是不是前線已經戰敗,才會讓晉國“新軍”輕易殺進來。

    如果“麻隧之戰”秦軍一方敗了,他們又必須思考到底敗得多慘。

    要是秦軍主力被完全殲滅,哪怕沒有晉國“新軍”殺進來,秦國基本上也是完犢子了。

    失去主力的秦國,起碼要花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喘過氣來。

    前線的主力被殲滅,又被晉國“新軍”殺進腹地大肆攻城掠物,秦國是不是要花三代人的時間來舔傷口?

    中原三十年為一世(代),那就是上百年的時間中,秦國隻能憋屈地窩在秦川!

    不止秦國境內的秦人不知道“麻隧之戰”進程怎麽樣。

    深入秦國腹地的“新軍”,一開始還能斷斷續續接到一些新消息,後來消息也斷了。

    這個是距離產生的製約。

    畢竟,野外滿是各種動物的年代,又是深入到敵國的腹地,派出少量的人手容易失蹤,派出大隊人又不合適,消息互通方麵就被迫終斷了。

    “秦軍統兵將領是杜回。”韓起看向了魏相,笑嘻嘻地:“他與魏氏乃是故交。”

    對,還是不打不相識的那種。

    有了“結草報恩”這個典故在,明明是很慘烈的戰爭,卻被杜氏和魏氏玩出了花樣,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美談或雅事。

    呂武不知道什麽情況,好奇地問了一下。

    他聽完覺得,這大概是戰爭史上,一次近乎於完美的“公關”措施了。

    有這麽一支秦軍吊在後方,進行撤離的“新軍”其實有點難受。

    去邀戰吧,秦軍很直接地來個向後轉身。

    想迂回包抄,導致“新軍”耽誤了行軍進度,秦軍還是來個向後轉身。

    打又不打,脫離又不脫離。

    每駐營後,呂武都要心來自秦軍的夜間偷襲,很煩人的!

    這種狀態一直到“新軍”抵達涇水西岸的“侯麗”還在持續。

    而等“新軍”來到“侯麗”,他們已經從派出去又回來的人嘴巴裏,知道大略的戰爭進程。

    這一次“麻隧之戰”充滿了各種意外。

    先是鄭國的國君姬睔(gùn)知道國家在被楚國暴打,請求讓鄭國軍隊退出聯軍,好回去支援正在挨打的鄭國。

    欒書想找理由推脫,告訴鄭君姬睔,隻要這裏能獲得勝利,馬上就能舉兵南下去支援鄭國。

    等著大家一起去啊?

    十來萬軍隊,能暴揍楚國的哦!

    沒等欒書有什麽動作,晉君姬壽曼答應鄭君姬睔的撤退請求。

    這要是從法理上來講,其實沒半點毛病。

    關鍵的是,晉國自有國情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