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參謀搖搖頭。“不是,敵機好像是奔著雷達站去的。”

    “雷達站?”難不成德國人想要轟炸他們的雷達站?弗吉尼亞州共有五座雷達,其中三座是部署在海岸線,另外兩座是部署在州府裏士滿附近。

    沒過一會,另一個參謀匆匆跑了進來。“司令,司令,我們1號跟2號雷達被摧毀了。雷達站說德國人的飛機直接撞向了雷達天線。”1號2號雷達便是部署在裏士滿附近的兩座。

    “直接撞向雷達天線?”哈裏斯司令楞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肯定是德國人的‘飛行炸彈’!有沒有其他飛機?!”

    “並沒有發現其他飛機。”

    “這就有點奇怪了。”哈裏斯司令深深的皺起了眉頭。之前美國本土也挨過不少飛行炸彈的轟炸,不難看出這些飛行炸彈根本就沒有準頭,隻能轟炸城市大小的目標,而且還有不少落到城市外。

    怎麽這次德國人的飛行炸彈變得如此精準了?

    他自然不知道這些飛行炸彈安上了被動雷達引導頭。

    原時空的1942年,以理查德.沃格特博士為主的德國科研小組試圖研製一種名為BV246“冰雹”的滑翔炸彈,使其能夠在敵方防空火力之外投放。這樣既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襲擊敵方陣營,也能保證己方人員的安全,最重要的是能夠給敵方士兵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因為看不見的,才是最可怕的。

    “冰雹”初期采用無線電指令控製,但隨著英國開始掌握無線電幹擾技術,計劃不得不在1943年年末放棄。1945年初,“冰雹”計劃再次複蘇,在加裝了被動雷達引導頭後,其成為最理想的反雷達武器。在10次試驗中,有8次失敗,有兩次準確無誤擊中目標,誤差在2米以內。

    “冰雹”的外形十分簡潔,雪茄形的機身,修長的雙翼,正常布局的尾翼。讓人詫異的是它的兩片長長主翼是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當然,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其目的是在投放時使炸彈和載機的分離幹淨利索,避免相互幹擾引起危險。“冰雹”滑翔性能很好,滑翔比為1∶25,即在7000米高度投放,可打擊175千米外的目標。如載機投放高度更高,最大攻擊距離可達200千米。

    隻是工廠生產了1000枚“冰雹”,可當時已經臨近德國投降,沒有來得及裝備部隊。

    如今,經過幾年的研發,德國的動雷達引導頭已經逐漸完善,雖然命中率依舊不怎麽樣,不過一次投擲十幾枚,總會有一兩枚命中雷達天線,將其摧毀。

    “難道德國人的飛行炸彈已經能準確的命中目標了嗎?!”所有人心底湧出一陣陣的寒意來。這不就是“千裏之外取敵首級”嗎?德國人要是想轟炸這裏,都不需要派出轟炸機,發射幾枚飛行炸彈就能將他們炸上天!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