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航的途中機槍手靠在艙壁上,懶懶的打了個哈欠,吐槽了一句。“這些美國佬以為現在還是獨立戰爭時期嗎?靠幾把破槍就能打贏?現在可沒有法國佬幫忙呢。”

    如果細讀美國獨立的早期曆史,在一閃而過輕描淡寫的春秋筆法之中,不難看出,其實真正的美國國父另有其人,這個人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個借錢幫別國打仗,最後自己小命送掉的倒黴國王,按照現在的話說,這位老兄才是真正的某產國際派來的戰士:全憑一腔熱血,不計回報,最終還犧牲了自己。

    法國為何要參加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是1775-1783年,這之前有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殖民地兵戎相見:英國-普魯士同盟和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且戰爭正好涵蓋北美地區。

    因其戰爭時期為1756-1763年,正好七年,又稱“七年戰爭”,最後英國同盟獲勝,法國簽訂了最為屈辱的《巴黎和約》,而英國雖然大獲全勝,卻把戰爭費用全算在了北美殖民地的頭上,也為後來北美獨立埋下伏筆。

    當美國發起獨立戰爭時,法國為了洗刷之前的屈辱,重新站在歐洲頂峰,聯合荷蘭、西班牙支持當時的美國。大量購買北美國債,甚至出動軍隊支援,加劇了法國原本就沉重的經濟負擔。法國高層隻能加征賦稅,人民苦不堪言,並且受到美國獨立的影響,還有過度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最後鬧出了大革命,路易十六也人頭落地,法國也從帝製走向共和。

    因此,美國民間有笑談“路易十六才是美國的國父”。

    而這一次法國人不但不幫忙,還加入歐洲聯軍來攻打美國;總之,如今的美國完全就是孤立無援的狀態,除非是上帝老人家現身幫他們一把。不過他也是個無神論者,對神怪之說向來嗤之以鼻。

    很快他們回到基地,降落在一處停機坪上。地勤人員立刻上前給這架直升機加油加彈藥,仔細檢查各個部件,確定沒什麽問題後再次起飛,前往下一個小鎮。

    這天他們一共“光顧”了六座小鎮,而這樣的直升機小組有數十個。

    第二天,當他們再次飛臨31號小鎮上空時,看到小鎮到處掛上了白旗。

    “嘖,何必當初呢?”駕駛員不屑的撇撇嘴,通知後方的地麵部隊。

    很快,幾輛裝甲車和兩輛卡車駛到小鎮入口處。

    此時小鎮入口處站著幾個中年人,他們的旁邊還有好幾個裝滿各種槍械的大箱子。

    一個德軍少尉走下裝甲車,來到這幾人跟前。這幾人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悲憤與不甘,不過德軍少尉對此視若無睹,開口問道。“誰是這裏的鎮長?”

    其中看起來最年長的中年人開口道。“本人是本鎮鎮長,這兩位是鎮裏的治安官和執法官。”

    “我想我們沒必要自我介紹了,畢竟我隻是來負責收繳這些武器的,不會久留。”說著德軍少尉走到那幾個大箱子跟前。“嘖嘖,還真是不少。”看這小鎮的規模也就1000多戶而已,而這些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一千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