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貝利亞此行的第三個任務就是搜羅更多的兵源送往前線,也就是莫斯科。

    在原時空的二戰中,麵對蘇軍用兵荒的問題,貝利亞提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監獄裏的人,也就是把勞改所和監獄裏的犯人組織起來,送往前線以“洗清對祖國犯下的罪行”。他的原話是。“別讓這些‘蘇維埃的灰塵’再去浪費蘇維埃的糧食,應該讓他們承擔起戰爭的責任。”(犯有搶劫、殺人等刑事罪的犯人不在此列)。

    據1956年蘇聯內務部統計,總計有130多萬名勞改犯和“問題軍人”被送上前線。這些參軍的罪犯被分成了很多個級別,一般小錯的罪犯被分到了普通的部隊,但是有一些重刑犯被分到了懲戒營,這支隊伍還被稱作戰地監獄。

    檔案顯示,被送進懲戒營的既有平民百姓,也有高級軍官。著名的有馬特維恩科中尉,他在1941年10月維亞濟馬會戰中受傷,出院後在返回部隊途中開小差,在老家躲藏起來,後被送到第265懲戒營,成為一名出色的敵後偵察英雄。

    為了便於管理,特別是防止有人逃跑,懲戒部隊一般采用營級編製,每個營大約有800人,每個連大約有150-200人。作戰時,懲戒營往往被穿插布置在作戰部隊中間,以便友鄰部隊監視。懲戒營的作戰任務與普通步兵部隊基本一樣,區別在於他們經常被派去執行偵察、側翼穿插等高危險任務,目的是為了發現敵人的火力點、突擊奪取敵人高地等,這也造成懲戒營的傷亡率極高,僅在1944年,他們的損失率就超過50%,是普通部隊的3-6倍,當時蘇軍曾流傳“懲戒營的人活不過3個月”的說法。

    濟亞.布尼亞托夫曾經擔任第123懲戒營的連長,他親口講述了自己經曆的一次最為慘烈的戰鬥。那是在1945年初的奧得-維斯瓦戰役中,第123懲戒營充當強渡維斯瓦河的先鋒,為後續部隊開辟登陸橋頭堡。在沒有任何炮火掩護的情況下,第123懲戒營的進攻於1月2日深夜開始,他們剛出發就遭到德軍異常猛烈的火力壓製,這些懲戒營的士兵隻能緊貼在橡皮艇上側著身劃槳,聽著對岸射來的子彈從自己頭頂呼嘯而過,不時有迫擊炮彈擊中滿載士兵的渡艇,人體和橡皮艇的碎片夾雜在一起被炸上天空。

    第123懲戒營劃到河中心時就損失了一多半的橡皮艇,河麵上滿是漂浮的屍體,但戰士們依然頑強地登上河岸,卻遭到德軍機槍的無情掃射,一些人絕望地躲到蘆葦茂密的河漫灘或堤岸下,徒勞地延續著最後幾分鍾的生命。經過反複爭奪,到第二天中午,損失慘重的第123懲戒營終於在大部隊的支援下占領了橋頭堡,一名被俘的德國士兵心有餘悸地說:“你們是靠屍體馱過維斯瓦河的。”這一仗打下來,第123懲戒營的670名官兵隻活下來47名,足見懲戒營是一個何等殘酷的地方。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