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時間來到了1942年。

    雅尼克不禁鬆了口氣,看來已經打破了可怕的寒冬魔咒,現在隻需等到春季到來,一舉攻下莫斯科。

    而且攻下莫斯科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事。

    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聯軍加上俄國光複軍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軍隊,軍隊數量超過了可怕的800萬;加上隨時能投入戰爭的預備役,這數量能輕鬆超過1200萬。而且整個歐洲都在生產裝備德式武器,就連那些俄國光複軍裝備的武器性能也遠超蘇軍部隊。

    而在莫斯科集結的蘇軍和美軍撐死了也就400萬。斯大林也許會把莫斯科城內的老弱俘虜全部武裝起來,可能還多出300萬。不過這些老弱婦孺能發揮多少戰鬥力,那就不好說了;說不定他們最大的作用就是浪費歐洲聯軍的彈藥。

    斯大林顯然覺得這些數量遠遠不夠,派自己最得力的心腹貝利亞前往西伯利亞。他聽到不怎麽好的傳聞,派貝利亞過去一是可以讓後方穩定下來;二是監督生產,盡可能的提高武器的生產速度,為莫斯科送來更多的武器裝備。

    “西伯利亞”泛指俄羅斯在亞洲的全部領土,其地西起烏拉爾山。東至白令海峽,南至蒙古、哈薩克斯坦及華夏邊境,麵積可達1276萬平方千米,占全蘇聯領土的60%以上(此時因為遠東的叛變,這個麵積大幅縮水)。

    然而在沙俄時期囿於對外國投資的依賴(特別是法國資本),俄羅斯的建設中心仍然是西部地區,再加上資金和技術的限製,西伯利亞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1908年西伯利亞工業產值僅為全俄的3.25%,這種情況下的西伯利亞更多作為流放地而聞名於世,比如後世著名的網絡梗,“送到西伯利亞挖土豆”。

    1917年後隨著蘇俄政權的勝利和穩固,增強國力發展工業成為蘇聯政權的當務之急。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不易受攻擊的西伯利亞簡直就是天賜的寶地。從“一五”計劃起蘇聯開始大規模投資西伯利亞,原先的苦寒之地迎來了飛速的發展。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強大動員力之下,這片不毛之地上很快建立起了蘇聯第二個冶金中心——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采煤冶金聯合企業,該企業曆時兩個五年計劃。1928年別洛沃鋅廠落成,該廠僅僅在三年後的1931年就達到了全蘇鋅產量的四分之一,還有像庫茲巴斯煤田,在“一五計劃”末產煤量占蘇聯全國的15%。頭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功為西伯利亞在“三五”計劃中贏來了更多的投資,其投資額占當年蘇聯全國投資額的21.6%,巨額的投資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1938年開始的“三五”計劃除了進一步加強西伯利亞原有的煤炭業和冶金業外還興建大批機器製造業,比如在新西伯利亞建設輪機廠等等。上述的所有企業都將在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