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

    一艘黑黝黝的大家夥飛速航行在深海之中。

    確實是“大家夥”,這是艘德國海軍剛剛下水執行試航任務的第二艘核動力潛艇。艦長98米,寬度10.5米,水下排水量高達5000噸;也確實夠深,它此時的潛行深度是海底350米;而航速則達到了28節。

    潛深350米,而極限深度能達到400米;這個深度是二戰潛艇想都不敢想象的。二戰時代的潛艇雖然比起一戰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於當時技術的限製,一般作戰深度隻有100米到150米,很少有下潛到200米的。

    當然,這400米也不是極限;後世的蘇聯非常癡迷於潛艇的下潛深度,因為當時的蘇聯海軍的水麵艦艇性能不如美軍,在海麵上並不能直接與美國的艦隊進行抗衡,所以蘇聯就非常重視核潛艇的發展,而核潛艇在作戰時,主要是需要減少自己的噪音,這樣就不會被敵方的聲納發現,而核潛艇潛得越深,它所產生的噪音就越小,所以當時蘇聯用昂貴的鈦合金建造了一批潛艇,這些潛艇的抗壓能力要比一般的潛艇高出許多,所以也就能潛到更深的地方。

    目前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深的潛艇下潛紀錄是蘇聯的685型攻擊核潛艇創造的,這艘潛艇下潛深度達到了驚人的1250米!除此之外沒有哪個國家的潛艇下潛到這個深度。

    隻不過,驚人的深度帶來更好的隱蔽性能是不假,可同時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少。比如造價飆上天,蘇聯造的能潛600 深度的潛艇,都是靠鈦合金打造出來的,因此有了等重黃金的說法。於是性價比慘不忍睹。一條能潛1000米深的潛艇造價絕對遠貴過3條能潛400米的同級別潛艇,但是作戰效率可能連2條能潛400米的潛艇都比不上。

    這麽深的深度已經失去實際作戰能力,除了可以“在那”之外,基本毫無意義。這個深度意味著敵方反潛武器可能失效的同時也意味著你的進攻武器失效——各種溫變層什麽的甚至可能讓你的觀測手段一起失效——待在深海扮演存在艦隊聽著就很呆……

    需要攻擊敵人時要麽潛艇自身在水裏來個大角度仰角,要麽你的魚雷能射出以後大角度快速爬升,但是前者打算怎麽浪費噸位設計艇內結構?後者實現難度可能比你個超大潛深的潛艇還大……

    潛艇戰的核心在於隱蔽、速度、聲學分析。依靠潛得更深來實現這個屬於性價比極低的手段。

    其實美國也走過這個歧路,美國海軍研製海狼級時,就把該級艇的潛深設計成600米,意圖增加生存力。但如此先進的潛艇自然不便宜,每艘要30億美元。美國錢多,隻要性能夠好,也認了。不過實際使用發現,高潛深的海浪級對反探測並無太多幫助。被探測距離並不會因潛深能力提高而提高,而且敵方反潛武器一樣能打到這個深度,好像作用不是很大。

    很快美國人便意識到一味地糾結極限深潛沒有意義。世界上大部分的海洋深度都不大,潛艇作戰的大部分海域都不是深海,而且潛艇下潛深度越深,潛艇所使用的殼體材料就越昂貴,這種發展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美軍發展了一些性能非常均衡的核潛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