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年前,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開創了大航海時代,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而今天,諸位開啟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一壯舉比哥倫布要偉大百倍千倍!”

    “諸位的名字將會流傳百世,諸位的功績將會與世長存!當我們的子孫後代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廣袤的太空中時,我相信他們會由衷的感謝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為人類做出的貢獻!”

    台下響起了雷鳴般掌聲和歡呼聲,更是有不少人激動地熱淚盈眶。

    畫完了大餅,還是得繼續談現實的,宣布慶功宴正式開始後找來布勞恩博士。“布勞恩博士,新型導彈的研發怎麽樣了?”

    負責導彈項目的布勞恩博士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天才,原時空的二戰中先是在德國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V-2,戰爭結束後又在美國人的“回形針行動”中被接到美國,主導了美國陸軍第一款彈道導彈的研發工作,造出了“紅石”彈道彈道。

    紅石彈道導彈全長21.1米,直徑1.8米,可攜帶一枚3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一枚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起飛重量為27.763噸,設計射程為320公裏。

    這款導彈可以說是V-2的翻版,不過布勞恩博士改進了很多地方,比如紅石導彈彈頭部位靠後一點的地方,有四片彈翼。布勞恩博士認為,影響V-2導彈作戰效能的原因主要是精度和再入速度。精度的問題靠高精度空氣軸承陀螺儀大幅改善,而為了提高再入速度,布勞恩博士設計了可分離式的彈頭。就是紅石導彈再入稠密大氣之前,後半段彈體會被拋棄,前部彈體的四片彈翼就成了分離後的再入彈頭的尾翼。

    而另一邊的蘇聯人也根據搜刮到的V-2導彈的圖紙造出了大名鼎鼎的飛毛腿導彈。飛毛腿這個名字原本是西方給蘇聯蘇聯R-11導彈和後續版本R-300  Elbrus兩款導彈起的外號。後來被西方媒體廣泛應用,變成其他國家根據蘇聯R-11原型發展的許多種導彈的統稱,最後發展為隻要不是任何從西方國家導彈原型發展出來的彈道導彈都可以稱為飛毛腿。

    比起美國人名那不見經傳的紅石彈道導,飛毛腿導彈可算是大明星,家喻戶曉。一是它的明星效應,飛毛腿可能是除了二戰德國V-2導彈以外,實戰應用和發射數量最多的,尤其是海灣戰爭中CNN的實況轉播,更令這導彈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二是這種武器對一些國家間戰略博弈影響之大,後世美國這些年對於導彈技術擴散的圍堵,很多都是衝著飛毛腿來的。三是這種導彈擴散範圍之廣,大概是有史以來裝備國家最多,以其為基礎研製山寨產品最多的戰術彈道導彈。

    布勞恩博士恭聲道。“殿下,新型導彈的研發很順利。”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