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號,美國的大選開始了。

    美國的大選日期像個繞口令似的,規定大選必須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舉行。

    在19世紀中葉之前,美國大選是各個州自行決定投票日期的。

    直到1845年,國會認為有全國同一天舉行選舉的必要,才立法確定大選日期。當時國會議員的選定的日期,純粹是基於經濟和宗教因素考量,與政治無關。

    19世紀美國還是農業社會,一切以農民作息為優先考量。春天農民忙著播種,夏天忙著灌溉除草,秋天忙著收獲,冬天下雪不利出門。因此11月初,農作物收獲完畢,雨季已過,雪季未到,被認為是舉行選舉最恰當的時間。

    國會議員在考慮選舉日期時,首先就排除了星期日,因為星期日民眾要上教堂。而由於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鄉下居民坐馬車長途跋涉到城裏投票,往返通常要花兩天的時間,因此星期六和星期一也被排除,因為如果星期六選舉,民眾可能無法在星期日趕回家上教堂;又因星期日上教堂,而無法在星期一抵達城裏投票。星期三是許多城鎮每周固定的集市日,民眾忙於去集市,不適合舉行選舉,星期四也無法趕到城裏投票。星期五是一周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也不適合選舉。因此,一個星期中,就隻剩下星期二最適合舉行全國性選舉。

    那為什麽要像繞口令似的,規定大選必須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舉行,而不幹脆規定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呢?理由也是基於宗教因素。因為11月1日是萬聖節,是農業社會的重要宗教節慶,不適合舉行選舉。為避免11月1日剛好是星期二,因此就規定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完全排除於11月1日舉行選舉的可能性。

    可能是對羅斯福和民主黨失望透頂,也可能是雅尼克說的羅斯福想連任總統連到終身製的話嚇住了美國民眾;羅斯福的得票率直線下降,最終共和黨的溫德爾.威爾基以絕對優勢票數當選了美國第33任總統。

    “可憐的家夥。”雅尼克對溫德爾.威爾基這個人了解不多,隻知道他在原時空中曾代表共和黨在1940年美國總統選舉,與民主黨的羅斯福競爭美國總統,最後失敗。

    而且他會在44年因心髒病而去世,也不知道他那脆弱的心髒能不能扛得住這場波瀾壯闊的史詩戰爭。

    當選的溫德爾.威爾基不會立刻上任,得等到明年1月20日才能正式就職。

    1933年之前,新任總統的就職日定在3月4日,後來美國憲法修正案第20條規定,總統宣誓就職的日期和時間修改成華盛頓當地時間的1月20日中午。修改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第一,新總統越早上任,越能盡快介入國家事務的處理。1933年大蕭條期間,當選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與胡佛總統之間的權力交接太遲緩,影響了美國對危機的應對。第二,隨著蒸汽機車等新科技的發明,國會可以確保在1月份就提前結束對選舉人票的統計。1937年,羅斯福總統成為第一位在1月20日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

    有趣的是等溫德爾.威爾基就職後不久,美國花1500噸黃金的三個月“保護期”也就到期了,也不知道到時候這位新任總統會不會繼續乖乖交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