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被二戰時期的德軍裝甲部隊打怕了,戰後的法國可謂是發憤圖強,第一個研發成功並裝備上了反坦克導彈SS-10,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碉堡等地麵硬目標。

    SS-10彈重15kg,彈長91.44厘米,彈上有四片尾冀,尾翼有一個很大的後掠角,能以平均80  m/s的速度飛行,射程為1600米。1956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陸軍使用該導彈攻擊埃及的裝甲車輛大獲成功。

    隨後法國人推出了其改進版SS-11。

    SS-11導彈全長1.201米,重量29.9公斤,導彈尾端有一具SNPE公司的固態火箭加力器,與一具SNPE公司的固態火箭推進器。加力器在發射後快速將導彈推送至最大速度100米/秒,加力器脫離彈體之後由推進器繼續維持飛行。

    SS-11/AS-11(機載型)受到包括法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采用,總共生產180000枚。

    美國也從法國采購了一批SS-10/SS-11反坦克導彈,結果發現這玩意就是個坑貨。這款反坦克導彈大致原理跟德國的X-7反坦克導彈沒有什麽區別,就是由射手向導彈傳輸數據控製彈道,最終命中目標;不同的就是控製台上多了個顯示屏,射手可以通過屏幕觀察導彈的飛行軌跡。

    而從導彈發射到命中這十幾秒甚至幾十秒內,射手必須高度集中精神,稍不留神就會導致導彈脫離控製;而且彈體在飛行過程會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相當難以控製。

    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自然看不上這種貨色,直接去搞半自動導導彈去了;不久後研發出了大名鼎鼎的“陶”式反坦克導彈。

    根據後世的分類,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是使用手動指令製導係統,采用目視瞄準、有線指令製導。射手通過瞄準鏡跟蹤目標,目視測定反坦克導彈軸線相對於瞄準線的偏差,通過手柄發出控製指令,經由導彈尾部拖出的導線傳給彈上製導裝置,修正導彈飛行方向直至命中目標。

    第二代為半自動指令製導係統;采用半自動有線指令製導,射手隻需將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目標,導彈即可不斷修正飛行方向直至命中。

    雖然還有更先進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不過這個時候雅尼克也指望不上這麽先進的東西。

    “克雷默博士,你幹的不錯,不過這款導彈不能量產服役,我需要一種更加簡單便捷,士兵更容易上手的武器。”

    馬克思.克雷默趕緊稟報道。“殿下,這款導彈確實有改進版本,是安裝電視導引頭的,其操作性比較容易上手。”

    “哦?”這倒讓雅尼克有些意外,原時空裏也沒聽過二戰德國有安裝電視導引頭的反坦克導彈啊。“那這種電視導引頭的造價怎麽樣?”

    馬克思.克雷默有些尷尬的撓撓頭。“造價不菲,電視導引頭的造價比一枚導彈還昂貴。”

    雅尼克搖搖頭。“那就別搞什麽電視製導了,先把這款導彈升級成半自動的。”

    “半自動?”馬克思.克雷默有些不解道。“還請殿下明示。”

    “半自動就是發射後射手隻需要給導彈指示目標就行,飛行軌跡什麽的由導彈自行控製修正,直到導彈命中目標。”

    紅外線半自動跟蹤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光學瞄準、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自動製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