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在華盛頓條約期間積累的大量技術成果被運用到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設計中。

    北卡羅來納級采用平甲板船型、塔式主桅,在最初的設計方案確定采用12門356毫米(14英寸)口徑主炮(3座四聯裝炮塔),但是考慮到倫敦海軍條約實際上有可能被修改或廢除,在主炮選擇上留有選擇餘地(該條約於1936年簽訂時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大於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356毫米。1938年,將上述條款修改為標準排水量不得大於4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兩艦的主炮口徑和數量在開建後作了變更(這種鑽條約空子的設計方法被“條約時代”的各國海軍廣泛采用)。

    “準備戰鬥!”隨著克雷齊默爾的戰鬥命令,潛艇內頓時緊張的忙碌起來。

    要是換做以前的U型潛艇,他可不敢襲擊這支艦隊,畢竟U型潛艇的水下航速也就五六節,很難逃得過對方四艘驅逐艦的追殺。加上這裏已經是敵方腹地,敵方增援會從四麵八方趕來,就算他們僥幸擊沉了這艘戰列艦,也會凶多吉少。功勞夠不夠拿勳章是一回事,有沒有命回去拿勳章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現在這艘超級潛艇給了他無限的信心,克雷齊默爾已經開始想象這艘戰艦中彈傾斜沉沒的美妙情景了。

    “1號2號魚雷準備,3號4號魚雷深度定為15米!”

    他知道美國戰艦的的主流魚雷防護係統是“五層係統”,由兩層空艙與三層液艙組成。最外層和最內層為空艙,中間的三層為液艙。這一係統創新性的使用了三道較薄的高彈性鋼作為防雷壁,布置於內側的四層之間,並在內層空艙後布置最後的水密艙壁。每道防雷壁都經過仔細認真的設計,可在其被衝擊撕裂前提供最大的阻力。三道防雷壁彼此隔開,因此如果其中一道被破壞並不會影響到另外完好的幾道,最後一道防雷壁被破壞也不會影響到水密艙壁。在三層防雷壁與五層隔艙全部被破壞後,衝擊波才會到達水密艙。因此,整個係統在麵對爆炸時可發揮它們的極限,以其最大的阻力抵抗水下爆炸。

    這一係統的實戰表現較為優秀,從水下爆炸的角度看,唯一的缺陷可能是最初破壞外層空艙導致的進水會使戰艦橫傾,但這一點可通過反向注水的方式輕鬆糾正。

    因此克雷齊默爾要發射磁性引信魚雷,攻擊其龍骨。

    龍骨是一艘船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部分。磁性引信會使得魚雷在船隻底部爆炸,炸藥爆炸後向上方的水麵衝去的、充滿高壓氣體並不斷擴大的氣泡會將能量完全釋放到艦底上,從而重創船隻的龍骨。設計師們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隻好使用帶有輕裝甲的多層艦底結構(一般是雙層或三層),但即使能防止了大範圍的進水,通過剛性承力結構傳導的巨大震動仍可損壞動力係統與武備。

    62734/565130731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