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彈和破甲彈自然都是為了射穿坦克裝甲,區別在於撕開裝甲的方法和原理不一樣。

    穿甲彈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依靠彈頭的動能暴力強行撕開裝甲,彈頭越尖,硬度越大,速度越快,破開坦克裝甲的幾率也就越大。其特點為初速快,射擊精度高。

    破甲彈的技術含量稍高一點,其破甲的原理應用了門羅效應,也稱聚能效應,即炸藥爆炸後,起爆炸產物在高溫高壓下基本是沿炸藥表麵的法線方向向外飛散的。

    對於美軍和蘇軍而言,到了戰爭後期,德軍反坦克火箭筒對坦克部隊造成的威脅遠遠大於數量越來越少的德國坦克。防禦破甲彈就成了當務之急。不過破甲彈的上述原理既賦予了其便捷性、廉價性的特點,也存在一個弱點。

    如果彈頭沒有接觸到坦克裝甲提前爆炸,那麽射流的威力就將大為減弱。美國坦克掛在車外的沙包,就起到了“間隔裝甲“的作用,讓破甲彈頭提前引爆。而沙包內的沙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減弱射流的力量。當其真正接觸到坦克主裝甲時,穿透力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二戰的T34上焊接鋼架,然後把繳獲的鋼絲網或者薄鋼板焊上去。後世的美軍斯特瑞克裝甲車,則有製式的防破甲彈鋼架,被形象地稱為“鳥籠“。

    而雅尼克仿造的是後世T-72B的複合裝甲,這款複合裝甲設計非常有趣,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了非常不錯的防護能力。

    T-72B的炮塔鑄造時會在正麵裝甲兩側預留放置複合裝甲的凹槽,凹槽內安裝有層層疊疊的膨脹裝甲,每層裝甲都由一塊耐火橡膠,一塊鋼板和一張鋁合金薄片組成。其防護原理是,讓來襲炮彈在不同密度的夾層中反複穿梭,以達到削弱動能的目的,同時穿甲彈擊中這層裝甲後,耐火橡膠發生褶皺,帶動鋁合金薄片,對穿甲彈彈芯進行橫向切割。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就是,耐火橡膠像一塊桌布,鋁合金薄片就像桌布上放著的一把刀。一旦桌布被扯動發生褶皺,桌布上的刀自然也就會跟隨桌布移動,以達到橫向切斷穿甲彈彈芯的目的。

    這種裝甲的防護能力優良,而且材料價格低廉,製造成本也不高,正是此時的德國所需要的。反觀喬巴姆裝甲和美國的貧鈾裝甲為例,喬巴姆裝甲的夾層包括尼龍、陶瓷、鈦合金,聚合物等,製造成本高昂;美國的貧鈾裝甲采用貧鈾合金製造,造價不菲而且重量極高。先不說此時的技術造不出這些裝甲,就算能造,雅尼克也不會大規模采用這種昂貴的裝甲。

    雅尼克拿起那塊附加裝甲掂了掂,大概有20來斤。“坦克車身上掛滿這種裝甲,應該挺重的吧,會不會影響機動性?”

    小阿爾弗雷德恭聲道。“請殿下放心,我們的坦克發動機馬力很充足,這點重量不會影響到坦克的機動性。”

    62734/56919819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