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之餘,德國隻能使用裝甲表麵淬火滲碳硬化技術,彌補裝甲鋼元素結構的不足。

    滲碳工藝也就是現在常說的表麵硬化工藝。通常情況下經過滲碳淬火處理的普通低碳鋼板能夠在表麵0.8~1.2毫米的深度滲入碳元素,有的滲碳深度可達2毫米甚至更深,理論上越深越好。低碳鋼經過滲碳淬火後的表麵強度比普通的低碳鋼板提高硬度20~30%,這樣就能夠起到增加裝甲厚度的作用。

    不過它的性能和增重是不成正比的。

    打個比方說,同樣的20毫米鋼板如果是滲碳鋼雖然防護性能可以提高到26毫米左右,但是其的重量卻相於33毫米厚的鋼板。這也是德國在二戰後期,坦克重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56噸的虎式坦克如果用鎳鉻合金鋼裝甲,最少可以減重10  噸;其機動性將會有顯著提高。

    使用表麵滲碳硬化裝甲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在裝甲硬度強化的同時其裝甲韌性大大降低,通俗說就是變脆!尤其是44年後期,許多裝甲工藝下降的德國的坦克不是被盟國的火力擊穿而是裝甲大麵積崩裂。有記錄顯示,一輛虎王的首上裝甲被SU-152命中以後便崩裂了,但是並沒有擊穿,也就是這個原因。

    此外表麵硬化處理工藝也相當繁瑣,這並不是什麽簡單的淬火,所謂滲碳就是在已經成型的鋼板表麵上經過低溫回火、一次加熱淬火、高溫滲碳回火、二次淬火冷處理等等工序,可謂費時費力。而且還對鋼材有要求,所使用的鋼板是低碳鋼板(碳含量低於0.25%),已經有了足夠的碳也就不能再做滲碳淬火了。

    好在這一次雅尼克發掘整合了歐洲各國的資源,稀有資源雖然依舊稀有,不過還是能滿足德軍的軍工需求。德國的裝甲也終於走上了摻雜鎳、鉻、鉬等稀有金屬的合金鋼道路。

    不過雅尼克並不滿足此,繼續提高鋼鐵冶煉技術,通過真空冶煉、電渣重熔等等,使鋼裝甲中的硫、磷等雜質降至0.01%以下,鋼裝甲的抗彈性更上一層樓。

    在他的指引下,科研部門已經研發出了鋁合金裝甲和陶瓷複合裝甲。

    用同等重量的鋁合金和鋼裝甲來作對比,鋁合金防穿甲彈的效果略差些,但防破甲彈的效果要優於鋼裝甲,再加上鋁合金的剛度較高,可以省去加強筋、橫梁等結構件,從而使整車的重量減輕。因此,鋁合金裝甲廣泛用作輕型裝甲車輛的主裝甲。

    至於陶瓷複合裝甲,它的結構奶油夾心餅幹差不多。麵板層是硬度很高的合金鋼,底版層是韌性很強的合金鋼,中間一層由許多陶瓷小球組成,圓球間的空隙裏,填充了玻璃纖維增強樹脂。

    這樣,當一顆來勢洶洶的穿甲彈穿過“夾心餅幹”的層麵時,彈頭已經變鈍,還消耗了大量能量。接著,中間層更強硬的陶瓷球又分解消散了彈頭的主要衝擊了,最後,失去極大部分能量的穿甲彈撞到高韌度的內層底版上時,已經沒有什麽穿甲能力。

    62734/569240968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