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轟炸瞄準具設定完畢後,投彈手就會讓“諾頓“接管飛機。從這時起,實際上操縱飛機的就不再是飛行員,而是“諾頓”。它會控製飛機沿著模擬計算機計算出來的投彈航路飛行,並根據投彈手最後做出的調整及時修正飛機。在到達預先計算的投彈點時,”諾頓”會自動投下炸彈,這樣投彈的命中效果就會顯著提高。在使用“諾頓”的情況下,理論上投彈手可以從約7000米的高空將炸彈投到距離且標半徑30米的圓周內。

    當然,這僅僅是理論而已,在實戰裏是做不到的。

    諾頓當時的理論計算是假設飛機在低空低速投彈,但是b17等轟炸機執行轟炸都是在高空中,這時諾頓瞄準儀表現不佳。而且投彈手必須目視目標,萬裏無雲的天氣是不可能常有的,這也限製了諾頓瞄準器的能力。

    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1944年,盟軍轟炸位於洛伊納的化工廠,工廠占地757公頃。在22輪轟炸任務中,飛機都裝備了諾頓瞄準儀,並且投下了85000枚炸彈。然而隻有10%的炸彈落入了這個757公頃大小的化工廠裏,同時這些10%的炸彈裏又有16%是啞彈。遭受多次猛烈攻擊後,工廠在幾個星期內又開工了。

    可即便如此,“諾頓”的技術性在當時是出類拔萃的,因此美軍將“諾頓”轟炸瞄準具視為最高機密,製定了一係列保密規定,如“諾頓”瞄準具必須要用帆布包覆,隻能在起飛前安裝在轟炸機上,著陸後必須立即拆除,並且拆裝過程必須要在武裝衛兵的監督之下進行,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必須宣誓以生命來守護瞄準器的機密,在飛機迫降被俘前先破壞“諾頓”瞄準具等等。

    搞笑的是在如此嚴密的安保措施下,德國卻拿到了完整的設計圖紙。因為諾頓手底下有一幫德國工程師,其中一個叫做赫爾曼.龍的工程師,把整套圖紙交給德國方麵。

    雖然德國也擁有了諾頓瞄準儀,但是和美國的一樣,並不那麽好用。加上二戰德國空軍也沒有成群結隊的戰略炸逼……所以更沒啥用。

    如今德國已經研製成功了3厘米波長的導航/轟炸雷達。依靠這款轟炸雷達,轟炸機在夜間或厚厚雲層中,也能獲得與晴朗白天時一樣的轟炸精度。黑夜和雲層還能保護轟炸機,躲避敵方戰鬥機攔截和高射炮火威脅。

    62734/574974102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