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足足一百枚V-1導彈射向了倫敦,其中落在倫敦城內的有五十多枚,其餘的都在半路因故障墜落爆炸。

    來匯報的奧伯特博士一臉慚愧的解釋道。“抱歉殿下,這是第一批生產的,性能不太穩定。不過我可以保證越往後故障率會越低。”

    “我已經很滿意了,奧伯特博士。”雅尼克不以為然的笑笑,因為他知道原時空的德軍第一次向倫敦發射了244枚V-1導彈,向南安普敦發射了50枚。其中有144枚越過了英吉利海峽;73枚擊中了倫敦。

    畢竟那是一個倉促上馬的項目,而他們研究了好幾年,一百枚中有五十多枚命中了倫敦,可比原時空強多了。“上次您說V-2火箭在達到189千米高度,那差不多可以把衛星送上天了吧。”

    衛星的部署軌道需要超過120KM高度,若達不到120KM高度,衛星就會掉下來。

    眾所周知地球有一個大氣層,90%大氣質量在30Km以下,30Km以上逐漸稀薄。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密度急劇下降,在距地麵100Km的高度上,空氣密度為海平麵的一百萬分之一;在120Km高度上,空氣密度為海平麵的幾千萬分之一;120KM高度以下,衛星會受空氣阻力的影響,並沒能達到無阻力飛行的環境,隻能掉下來。

    美國在1959年曾發射了一顆衛星,距地球最低點是112Km,這顆衛星發射的很成功,上去圍繞地球轉了一圈後就掉了下來。

    奧伯特博士麵露難色。“殿下,目前還是還有些困難,火箭還需要提升推力。”上次發射189千米高度隻是試驗,火箭裏除了燃料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我們正在嚐試‘火箭列車’方案。”

    早在1929年,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百夫斯基首先提出了“火箭列車”的概念,那時候他就想到單級火箭的質量比較小,難以達到進入太空所需要的速度(宇宙速度),因此設想將多枚火箭串聯起來,當最下麵一級推進劑消耗完後,其殼體就自行脫落,從而就能提高剩餘火箭的質量比,以此類推,最末一級火箭就能夠達到所需要的宇宙速度。

    當然,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撰寫這篇論文的時候,液體火箭還沒有出現,他依據的數據是火藥火箭的參數,因此估計的火箭級數偏大了很多,才稱其為“火箭列車”。

    雅尼克微微搖搖頭。“奧伯特博士,也不一定要多級火箭才能把衛星送上天。”因為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就是單級火箭。隻是在中間芯級火箭的周圍又捆綁了4枚火箭,又稱助推器的東西而已。

    助推器與芯級火箭在地麵一起點火,工作一定時間後先關機,關機後與芯級火箭分離並被拋掉。助推器因在第一級火箭飛行的半路上關機,所以隻能算它是半級火箭。蘇聯人就是用這種一級半火箭,將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上了215km高度的軌道。

    看到雅尼克畫在紙上的結構圖,奧伯特博士恍然大悟道。“還可以這樣。”

    “不過這隻是權宜之計,多級火箭才是正道。”

    後世單級火箭因其簡化結構設計和減少使用的發動機數量,減少分離次數等等優點而再此受到航天部門的青睞,甚至發展成可回收重複利用火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