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的重要性就相當於人的脊椎骨,一艘船的所有結構、艙室的配備其最終受力都歸結到龍骨。一旦龍骨受重創,那這艘船基本也就廢了。

    德軍的533mm魚雷全重1528kg,裝藥量是320  kg硝酸化合物;雖然一枚魚雷就擊沉排水量數萬噸戰列艦的戰例極罕見,但是在龍骨附近爆炸,足以重創戰列艦。

    相比幾萬噸的驅逐艦,這些一兩千噸的驅逐艦更不在話下,還未來得及加速規避的驅逐艦被一枚枚魚雷炸的攔腰截斷,含恨而亡。

    “狩獵時間,上浮!”確定沒有其餘的驅逐艦後潛艇艇長們不約而同的下達了上浮的命令。

    對他們威脅最大的驅逐艦沒有了,剩下的就是倉皇逃命的運輸船,對這種運輸船用魚雷,那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現在正是甲板炮發威的時刻。

    由於二戰時期的潛艇技術的種種限製,導致潛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麵航行,那麽裝一門大炮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緊急情況下可以作為自衛武器,包括很多潛艇都裝備了防空炮、防空機槍,用以應對來自海麵和空中的目標。試想,如果一艘潛艇在航行中,突然遇到敵軍的飛機或者是巡邏艇,那麽緊急下潛是來不及的,用甲板炮或者防空炮先抵擋一陣,在這期間潛艇逐步下潛,這才是正確的步驟。

    二是二戰時期的商船和貨船,基本很少配備火炮和深水炸彈等武器,所以用甲板炮就可以輕易將這些船隻俘獲或者擊沉。就算碰上一兩艘帶武裝帶小炮的商船,那時潛艇下潛用魚雷攻擊也是來得及的。

    二戰期間,德國的I型、VII型、IX型和X型潛艇都裝備了威力強大甲板炮,通常由潛艇第二值更官率領的3到5人操作。使用甲板炮時,潛艇必須處於無空中威脅的正常水麵航行狀態,同時還需要3名艇員在甲板上排成一排從控製艙下方的主鎖櫃中將炮彈傳送到火炮處。潛艇的甲板上有一個小型的水密彈藥鎖櫃,這樣在命令下達後火炮可快速反應、及時射擊,技術熟練的操作手可以用15-18發/分鍾的速度射擊。

    到了二戰中後期,很多盟軍大型船隊都有多艘驅逐艦進行護航,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潛艇隻能潛入水下進行魚雷攻擊,再保留甲板炮就有些多餘。所以大部分德國潛艇就幹脆將甲板炮拆卸,以換取更快的水下速度。

    水手們麻利的跑到甲板,取下火炮上的防護罩,將炮口對準遠處的運輸船。這種火炮與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武器——德國陸軍88毫米防空/反坦克炮完全不同,它們甚至彼此使用完全不同的彈藥。潛艇的88毫米甲板炮發射的彈藥為12-14千克的炮彈(彈頭重9千克),彈藥基數250發。

    “開火!”

    轟!轟!轟!

    隨著開火命令的下達,水手們有條不絮的裝填,瞄準,開火,退彈,再裝填,瞄準……

    一枚枚炮彈朝還未遠去的運輸船隊傾瀉而去。要知道貨輪可沒有戰艦那樣厚實的防護裝甲,也沒有戰艦那樣的防爆炸水壓艙;可以說是薄皮大餡,一炮就是一個大洞,幾炮下去就差不多廢了。而且這些貨輪各個滿載貨物,最快速度也就十節左右,根本甩不開這些緊追不舍的潛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