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雅尼克也深知戰術和技術的發展必須相輔相成,在製導武器還沒成熟的時候,還得乖乖用機槍機炮等這種“老式”武器。

    要不然就會像越戰時的美國空軍那樣,掛著命中率糟糕到和沒有一樣的空空導彈不帶機炮,結果被越南人用機炮打得屍橫遍野。

    二戰後不久,基於德國X-4空空導彈的概念基礎,美國和蘇聯都發展起了自己的空空導彈,並且在製導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紅外製導和雷達製導方式。

    冷戰時期,最著名的紅外製導導彈當屬美軍的AIM9B“響尾蛇”和蘇聯的K13“環礁”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均采用了非致冷硫化鉛紅外探測器,同時使用了超小型的電子管信號放大器,所以能尾隨敵軍戰鬥機進行跟蹤攻擊。不過,這相對後世的先進空空導彈都略顯笨拙,攻擊距離最大也僅為3公裏左右,即便是同時期的美軍雷達半主動製導的“麻雀1”空空導彈的性能也不過如此。

    到了60年代,是空空導彈發展最快的時期,世界各軍事強國均有了更新換代的新式空空導彈。比如法國的馬特拉R530,蘇聯的R-60T和美國的AIM-9D響尾蛇空空導彈,都是第一代紅外製導的改進型第二代空空導彈。

    第二代采用了晶體管電路信號以及近炸引信等處理技術,無論是穩定性還是打擊距離上都有了空前的提高。而此時的雷達製導空空導彈也發展到了第二代,比如美軍的麻雀3A空空導彈相比較第一代麻雀1而言,增加了連續波半主動雷達製導技術等。

    在這個時期,世界各國的空戰武器設計師都不約而同的認為,未來空戰中的導彈必將會替代航炮武器,同時戰鬥機空戰模式也將簡單化。當時的美國戰鬥機設計師們尤其看重這一點,比如後來美軍研製的F105雷公和F4鬼怪等戰鬥機,初期均沒有安裝近戰航炮武器。

    正是因為美國空軍對空空導彈的過分迷信,導致後來的越戰中出盡了洋相。很多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美軍飛行員都經曆過這樣的狀況:戰鬥機在空戰中發射紅外製導格鬥導彈後,空空導彈竟然無視敵機卻朝著太陽“飛奔而去”。

    這是因為當時的戰鬥機都還不具備鎖定特定紅外源的技術。通俗講,就是此時的空空導彈隻會追尋明顯的紅外源,比如晴天的太陽,它發射的明顯紅外源會吸引空空導彈徑直飛去。這看起來挺搞笑,但對於空戰中的美軍飛行員而言,是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的。

    有人會說了,那不是還有“麻雀”雷達製導的導彈嗎?當時的美軍飛行員聽到這個名字會爆粗口,麻雀空空導彈發射步驟太過繁瑣,往往會錯失戰機,而且命中率極低。據統計,美國空軍在越戰期間共發射了589枚導彈,而命中率僅有可憐的10%,也就是說有將近530枚落空,而按照美國記載:越戰期間美軍卻被擊落了2600餘架戰鬥機。

    以此就可以看出,美國空軍在越戰中遭受了多大的損失和侮辱,因為同期越方參戰的米格係列戰鬥機都裝有航炮,經常會打的美軍戰鬥機狼狽逃竄。

    當時的美國戰鬥機隻裝備了短距格鬥導彈,紅外製導發射經常會逐日,而雷達製導命中率又非常低(沒有多目標鎖定攻擊,隻能一枚對一機,而且是半主動雷達製導,需要戰鬥機飛行員後續控製製導,此時戰鬥機極易受到攻擊),對方戰鬥機相對靜止還好說,如果稍微在空中玩點花樣,導彈往往會撲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