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經過歐洲大陸到莫斯科,這次被迫繞道中東,讓艾登再次好好見識了俄國的巨大和它似乎永無止盡的戰爭潛力,這都是英倫三島無法比擬的。

    從33年起,他多次奉命奔走於巴黎、柏林、羅馬、日內瓦和莫斯科,出訪瑞典、挪威和丹麥,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就國際形勢進行會談。34年2月和35年3月,艾登曾兩次會見德國外交部長:他沒有被德國掩蓋其侵略意圖的和平諾言所欺騙。主張為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而努力。艾登地見解在英國政界中引人注目,當時未參加政府的丘吉爾都稱他為“政府中惟一的優秀成員”。

    35年艾登出任外交大臣,上台伊始。對德國表現出比其前任較為強硬地態度:“決不能僅僅為了安撫德國而讓步,因為那樣做隻能事與願違,促使它胃口愈來愈大。”但他還是保守了,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在“萊茵非軍事區”和西班牙內戰問題上上,他都是趨於保守----比如與法國政府公開交換武器禁運備忘錄,約定禁止向西班牙輸出武器,希望通過“不幹涉”來減少戰爭的危險。

    38年2月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因為張伯倫地綏靖政策,結果是有著“綏靖船上的大副”之稱的哈利法克斯勳爵繼任外交大臣。

    艾登辭職不到一個月,張伯倫夥同法國的達拉第,墨索裏尼簽訂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那個協定遭到艾登和丘吉爾等3名保守黨議員的強烈反對,不僅如此,艾登和丘吉爾等人還認為:必須與蘇聯結成聯盟,才有可能獲得和平。在形勢和輿論的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派出代表到莫斯科與蘇聯進行談判。艾登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去莫斯科談判。但被張伯倫拒絕。

    39年德國進攻波蘭,英國被迫對德國宣戰,艾登重新入閣,任自治領事務大臣。之後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內閣首相,艾登受到丘吉爾器重,第二次出任外交大臣。

    終於,他來到克裏姆林宮,見到了臉色有些陰沉的斯大林。

    斯大林對英國可沒什麽好感,蘇聯在經過了十月革命以後,成功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統治,由獨裁政權過度到了G主義,在斯大林接手蘇聯政權以後,蘇聯所謂的蘇維埃主義並不是特別完善;在整個歐洲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下,蘇聯別具一格的政權無疑是在挑釁當時作為歐洲霸主的英法!

    事實也正是這樣,英法等國看著蘇聯政權的日益壯大,感到擔憂的同時,對蘇聯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孤立政策,恨不得要把他們消滅在繈褓之中,而且他們還暗中支持沙俄白匪軍,讓蘇聯內戰打了好久。

    62734/533142898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