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1年到1897年,施裏芬針對未來陸地作戰計劃的規劃,進行了不斷的演化和調整。

    為了對法國形成有效打擊,他選擇從法軍前沿陣地北部繞道進攻、迂回夾擊。這是因為當時法德邊界的法軍防禦工事非常嚴密牢靠,正麵攻擊必定損失巨大。不過沿著法軍陣地北側迂回麵臨道路狹窄、空間太小的問題,這就使得德軍大部隊難以快速通過,於是施裏芬又想到取道比利時對德法邊界的法軍進行一次外圍迂回和背刺行動。至此,施裏芬計劃的基本輪廓就已經形成了。

    從1898年到1904年,施裏芬繼續對自己的作戰規劃進行細節調整。為了達成戰爭初期全殲法軍的目的,施裏芬顯然沒有顧忌比利時的中立國地位,也沒有考慮國際法規則等因素,因為在西線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是施裏芬計劃的核心。要想完成德軍的迂回行動,施裏芬計劃在西線的右翼部署了大量兵力,並進行了武器推演、參謀作業等大量構想,到1905年末,施裏芬計劃已經頗為完整了。

    德國根據施裏芬計劃,將九分之八的兵力部署在西線,尤其是西線右翼(即德國和比利時邊界),在東線隻部署了九分之一兵力。

    可是,接任德軍總參謀長的小毛奇卻被施裏芬的大膽給嚇壞了,楞是從右翼挖走26個師,加強左翼和中翼,強化對法軍正麵和俄國邊境的防禦,從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擊力度。

    因為少了26個師,德軍的兵力變得捉襟見肘,隨著德軍深入法國縱深,負責進攻巴黎的德國第1集團軍與負責戰術配合的第2集團軍之間的空隙越來越大,達到了數十千米,第1集團軍統帥克魯格擔心自己的側翼會遭到法軍突襲。

    便和第2集團軍統帥比洛商量壓縮兩軍展現,這已決定很快得到總參謀長小毛奇的批準。畢竟當時小毛奇也正在為戰線上出現的幾處缺口感到不安,卻因兵力不足無力填補,所以他認為克魯格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

    第1集團隨即改變進軍方向,舍棄原計劃從巴黎西麵和西南實施大迂回的作戰方案,轉而向巴黎東南方向進軍,喪失了攻占巴黎的最佳機會,也給後來的馬恩河會戰失敗埋下了禍根。

    而馬恩河會戰的失敗使法國避免了軍事上的全麵崩潰,重新組織起了一條新的防線,使西線戰場形成膠著態勢。德國就此喪失了快速擊敗法國,再回身來對付俄國的機會,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糟糕困境,為德國戰敗埋下伏筆。

    德國參謀軍官鮑爾上校曾記下這樣一幕:“絕望的總參謀長(小毛奇)麵色蒼白地向皇帝(威廉二世)表示,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

    62734/485529572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