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其裝彈機需要打開艙蓋才能重新在機槍補充彈藥,但此時聰明的追獵者乘員們會用無線電通知另一輛伴隨的友軍車輛提供火力掩護。

    作為追獵者的樣板部隊,第731坦克殲擊營44年7月底開始投入東線並一直在那戰鬥到戰爭結束。盡管初上戰場時帶去了滿編45輛嶄新的追獵者,但血腥得戰鬥也使得731營付出了慘痛得代價,僅僅一個月之後便被除籍了12輛,還有3輛要送回後方大修,到了10月1日,又戰損了8輛,而在全部剩下的25兩之中也隻有18輛可以勉強開動,但在11月,統帥部給第731營送來了10輛新造好的追獵者,12月底又補充進了20輛,之後就沒有補充。

    所以時至12月1日,盡管激戰不斷,但731營所擁有的追獵者數量不降反升,總共26輛之中有11輛可以使用,再加上44年底的大補血,次年2月1日731營的追獵者數量驟升至41輛,可用27輛,在3月1日731營的最後一次占地報告中,該營全部的力量——28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中可以出勤的數字為13輛,或許從戰鬥力的角度而言稱其為連可能更為恰當,但這樣的裝備情況在當時的德軍部隊中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後世它被稱為二戰德國最後救命稻草,還有種說法要是德軍早點裝備這種武器,甚至能改變戰爭的進程。

    原時空“追獵者”真正誕生的契機,還得“感謝”一下皇家空軍:當時英國空軍對德國本土展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空襲,英國人投下的重磅炸彈炸中了位於柏林市郊的阿爾凱特公司屬下的生產廠房,在這裏生產的三號突擊炮被迫停產一段時間。

    三突子沒辦法及時補充,對於前線部隊來說簡直是災難。為此,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決定,讓已經被德國吞並的捷克BMM公司生產13噸級左右的輕型坦克殲擊車。因為底盤沿用LT-38坦克,擁有大量成熟技術的應用,使得捷克工程師們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追獵者的全部設計工作。

    它的主武器是一門48倍徑的Pak39型75毫米炮(備彈41發),使用Pzgr.39型穿甲彈射擊時,能在500米距離上擊穿水平放置的91毫米厚60度傾角裝甲,1000米距離上擊穿82毫米厚的60度傾角裝甲,完全有能力對付當時盟軍的大部分主力裝甲車輛。

    而且它的火炮命中率很高。它可以在發現敵人15秒內開炮,在1500米尤其是1000米內具有非常優秀的命中率和毀傷力。

    而且追獵者的維護十分方便,製造起來就更是方便。要知道德國的四號坦克工時為三萬小時,這已經是減到最低了。而虎式坦克的工時則是二十五萬個小時。而與之相對的則是蘇聯KV係列重型坦克和平時期在和平時期才十萬個小時,戰爭時期則進一步縮減,T-34中型坦克更是隻有八千小時左右的工時。所以戰場上,蘇聯的坦克數量總是多於德國坦克。

    而追獵者的工時則在三千個小時以內,這就意味著追獵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非常適合填補戰線。在二戰的最後歲月,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抵擋了盟軍和蘇軍的裝甲洪流,盡管不能挽回敗局,但卻大大阻礙了盟軍和蘇軍的進攻。

    許多西歐的戰史專家都持有這樣的觀點——隻有“追獵者”才是德軍應付數量龐大的美製M4謝爾曼坦克和蘇製T-34坦克的唯一方法。

    62734/48825487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