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它們的實戰性能和戰果嘛,有待商榷,可它們確實是後世現代製導導彈的始祖。

    不過這兩種辦法也都有缺陷,無線電製導的抗幹擾性能差,很容易被敵方幹擾,失去控製。而作為無線電製導之一的電視製導導彈不但具備了前麵所述的所有缺點,還隻能在白天工作,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在有煙、塵、霧等能見度較低的情況下,作戰效能降低。而且彈上設備比較複雜,製導係統成本較高。

    可不管怎麽樣,他也要研發防空導彈。光是想想美帝那遮天蔽日的轟炸機部隊,都讓人後背發涼。

    原時空的二戰德國在中後期高射炮部隊已近產生了危機,因為現有高炮取得的戰果與消耗的炮彈完全不成比例。據估計,每擊落一架敵機,德軍需要消耗16000發88毫米炮彈,等效6000發105毫米炮彈或3000發128毫米炮彈。

    隻要稍有有遠見的人都會預見到,隨著技術發展和飛機速度的增加,情況還會持續惡化,如果采用地對空導彈,1發導彈換一架飛機,作戰效能無疑會大大提升。要知道現在的飛機可不是後世那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噴氣式飛機。

    可原時空的德國即使在研發出“龍膽”、“火百合蝶”、“瀑布”、“蝴蝶”、“萊茵女兒”等多款地對空導彈的情況下卻沒有貿然采用這種先進的防空方式。因為這種轉變存在著巨大風險,不僅是兵器本身的變化,更涉及作戰方式的變化。顯著的是,現有防空模式由對預測模式轉變為雷達引導模式,這樣的轉變涉及無數技術難題,如次風險不得不讓德國人謹慎行事。

    雅尼克相信,隻要抓緊研發,就能趕在盟軍大規模轟炸德國之前部署這些防空武器。

    這些防空導彈的效果也許會不盡人意,可精度再差,麵對密集盒式隊形的轟炸機群絕對是致命的。機群要是敢散開,那德國戰鬥機絕對會教美國佬怎麽做人。到時候在防空導彈,近炸引信高射炮彈,高空截擊機的三重攔截下那些所謂的空中堡壘來多少擊落多少。

    “我想除非新的科技出現,這兩種導彈短時間內不會再有什麽質的飛躍了。研究部門分成三個小組,第一小組繼續想辦法改進這兩種飛彈,第二小組研究對空、對地、對海導彈,第三小組開始研究探空火箭吧。”

    現在的火箭科學院可謂是人才濟濟。不說本土科學家如韋納·馮·布勞恩,休伯特斯·斯特拉格霍爾德,路德維希·普朗特等等之外從國外吸收過來的人才也不少。

    蘇聯的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因為雅尼克的幹涉,導致讓他的實驗室時不時發生事故,在最後一次爆炸中更是有數十人喪生,當局直接將幾個負責人送往了西伯利亞,永久禁止了此類研究),德國情報人員秘密將他接到了德國。沒成想這家夥是個死硬分子,怎麽都不肯合作。軟硬兼施遊說了一年多的才答應為德國服務。

    美國“航天火箭之父”羅伯特·赫齊延·戈達德和西奧多·馮·卡門等科學家都被“拐”到了德國,參與到了火箭研發工作當中。現在的美國人恐怕連火箭使用的燃料是什麽都不知道,更別提導航、火箭發動機、材料這些複雜的科技工程了。

    62734/492138086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