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十年想拆遷?到時候就得市政府進行多次聽證,涉及環境、交通、教育、民居、商業、市政服務、稅收等等,多次向社區民眾聽取意見,協商更改,討價還價,繁瑣無比。

    當然,現在也有那些頑固不化、油米不進的“釘子戶”,直接以妨害公務罪名扔進了監獄。

    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德國皇帝與磨坊主”的故事。這故事在中文世界流傳頗廣,演繹出各種版本,比較常見的版本是這麽說的:

    十八世紀,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宮。一次,他住進了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皇帝大為掃興。這座磨坊“有礙觀瞻”。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理由很簡單: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裏,無論多少錢都不賣!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將磨房拆了。

    倔強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並判決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這座磨坊,並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皇帝服從地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

    數十年後,威廉一世與磨坊主都相繼去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寫信給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自願將磨坊出賣給他。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後,感慨萬千。他認為磨坊之事關係到國家的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豐碑,成為德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應當永遠保留。便親筆回信,勸其保留這座磨坊,以傳子孫。並贈給了他6000馬克,以償還其所欠債務。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後,十分感動。決定不再出售這座磨坊,以銘記這段往事。

    這一故事最早的中文版本,是楊昌濟先生寫於1914年的日記,後來經引用、傳播,越傳越廣,最後被越來越多的人當成了西方法製史上的一個範例。很多人講這個故事,是想強調西方社會源遠流長的司法獨立與產權保護的傳統。

    穿越之前雅尼克也以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直到他向皇室總管打聽之後才發現“德國皇帝與磨坊主”其實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在德國曆史上,並沒有發生過皇帝因為強拆磨坊而被人告上法庭的事情。

    故事的原型應該是18世紀末出現的一則關於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傳說:

    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無憂宮,但行宮外麵有一個風力磨坊,嘎吱嘎吱的風車響聲影響了國王的休息,所以腓特烈二世命人將磨坊買下來,卻遭到磨坊主拒絕,腓特烈二世便威脅磨坊主:“你知道我能夠動用國王的權力征用這座磨坊,一文錢都不用出。”磨坊主說:“陛下權高勢重,但柏林尚有上訴法院在。”腓特烈二世對這個回答很滿意,大度地放過了磨坊主,不再堅持征用他的磨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