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幾家的坦克設計明顯“借鑒”了這輛坦克,這輛坦克采用雙軌構造,左右各四對。每對承軌連結兩個路輪,左右邊各兩對路輪裝有彈簧構造,這種懸吊係統被認為是一種相當好的係統,可以承受長距離行駛,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優秀的設計。(蘇聯在這種坦克的基礎上搞出來了T-26坦克),全世界的總產量,超過萬輛,足足影響了全世界的坦克設計!

    不過雅尼克當然看不上這種東西。“主流?什麽叫主流?過不了多久德意誌的坦克就是主流,我們的標準就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標準,那些個家夥到頭來還得抄襲我們的設計。我現在重新定義德國的坦克標準,15-30噸為輕型坦克,30-50噸為中型坦克,50噸以上為重型坦克。至於小於15噸的,那都是超輕型坦克。”

    聽聞幾位負責人不由得麵麵相覷,曼、萊茵麥塔公司負責人一臉為難的開口道。“呃,殿下,雖然您的想法不錯,可我們也沒有技術積累,一下子無法做出二十多噸的坦克來。”

    他這番話也不是什麽借口,現在的德國可以說沒有任何有關坦克項目的預研,全部都是從零開始,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搞一個初級型號,然後再逐步地發展。

    殿下所提出的15-30噸級的方案,有些太超前了。

    雅尼克擺擺手,打斷他。“放心,我不是要你們馬上造出成品來。輕型坦克的研發時間為五年,調試完善時間為兩年。中型坦克的研發時間為七年,調試完善時間為兩年。重型坦克有十年時間可以研發,調試完善時間為兩年。”

    這下幾位負責人才鬆了口氣,還以為是讓他們立馬造出成品來呢。五年的時間應該說是很充足了。

    “我要這三類坦克的操作規程盡可能的相同或是相近,也就是說輕型坦克的坦克手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就能熟練的駕駛中型或是重型坦克。”這可是從後世的老毛子那裏學來的。蘇俄的戰鬥機操控麵板好幾代都沒有什麽大的改變,隻要有飛行經驗的飛行員很容易就能熟悉另一種飛機。不像美帝,有時候一種飛機不同型號的操作方式完全改變了,飛行員還得重新學習。

    “而且各種零部件要做到盡可能的通用。諸位回去後商量一下零部件標準化和通用化的問題。比如未來的戰場上有寶馬跟奔馳不同故障的裝甲車。我希望可以做到從拆下寶馬車的零件去維修奔馳,或是用奔馳的零件維修寶馬。可不希望得等專門的零件到了才能維修,還要讓維修工學習兩種維修方法。你們各自的民用車我不管,不過軍用車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

    62734/49280251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