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時空的二戰德國找了兩個豬隊友。

    在德國順風順水的時候在後麵搖旗助威,還經常掉鏈子,到了後期眼看德國的敗勢漸現,立馬更換旗幟加入了反***陣營的意大利就不細說了。

    比意大實力強一些,表現也更出色一點的日本,當時因為亞洲無強國,所以能在亞洲一頭獨大。

    二戰爆發後,日本在亞洲所向披靡,猖獗一時,風頭比德國差不了多少。

    不過作為盟友,對德國的直接支援微乎其微,最大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戰略上。

    日本牽製了蘇聯遠東地區的軍隊,對英法形成戰略威懾,甚至讓美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不過也僅僅如此而已。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才在軍事上對德國起到了真正的(有限的)幫助作用,那就是日本攻擊了英國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日本的行為雖然讓英美荷等國損失了一些殖民地和殖民軍隊,但其行為無疑是非常愚蠢的,換句話說,日本人簡直花樣作死。

    英法美在亞洲也對日本形成了夾擊之勢。作為日本主要貿易國的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所有軍工資源貿易。

    日本是個資源欠缺的“小國”,當美國的凍結到來之時,作為戰爭血液的石油立馬告急,日本國內儲備僅夠半年使用。若不及時解決,日本絕大多數軍艦、坦克、汽車都將“癱瘓”,陷入不戰而敗的絕境。

    如何擺脫絕境?當時擺在日本麵前的隻有2條路,要不乖乖聽美國的話、當美國的小弟,爭取美國在貿易上的解凍。要不就跟美國撕破臉皮,美國既然不賣,那日本自己去“搶”。

    當然眾所周知最後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至於為什麽要選擇這條,除了主觀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的“賭徒心理”。

    要知道之前日本靠兩次戰爭成為世界列強(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成為亞洲老大;日俄戰爭,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這兩場戰爭對日本來說都是在賭國運)。這次他們不免又動起了小心思。如果發動一場對美國的強力打擊,四兩撥千斤,或許真的一下子就成為太平洋上的霸主了。

    既然準備開打了,那接下來就是選擇打擊目標了。

    當時他們有三個目標可以選擇:一是美國的本土;一是威克島或關島;一是夏威夷。

    但美國本土畢竟距離遠,麵積大,日本不可能很快將它占領,而威克島和關島雖然也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而且也都離日本較近,但這兩個地方實在太小,兩島平均下來也就幾百平方公裏,駐紮的士兵也就幾百人,如果攻占兩島,不僅不能獲得多少好處,還可能因此挑起美國人的怒火,戰爭照樣會爆發,與其這樣還不如挑選這個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艦隊的所在地——“珍珠港”進行襲擊。

    日本認為,既然日本沒有占領美國本土的可能,那麽進攻珍珠港與美國開戰則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如果突襲珍珠港,可以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短時間內無法恢複和參戰,既可以奪取戰爭初期的製海、製空權,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又可以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消除美國對日本國土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