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台這塊鮮美無比的肥肉,自幾年前禦史大夫牽涉北軍元帥雲乾之死而落入朝堂官員的眼睛裏麵。

    不過當時他們倒是沒半點插手的想法,隻是看著那禦史台空缺有些心心念念。

    畢竟禦史台掌控的權柄仍舊讓人頭皮發麻,何況禦史台還是名副其實的三公官署。

    按照地位來,可是在九卿官署之上,其內有著幾位的職位都可以媲美九卿。

    要是那些朝堂官員伸手直接在禦史台裏麵扯出一塊肥肉,豈不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是因為如此,朝堂官員們方是自幾年前開始,便一直盯著禦史台的動作。

    隨著皇帝陛下沒有明確的旨意讓禦史台裏麵出現位禦史大夫開始,朝堂官員瞬間變得蠢蠢欲動起來。

    不出現禦史大夫,對他們而言,算是一件不錯的好事,畢竟可以不用顧忌未來出現禦史大夫的風險。

    現在皇帝陛下沒有打算選拔出禦史大夫,因而朝堂官員直接對禦史台出手。

    不過那時候他們都是在暗地裏麵,沒有明確的插手進去,隻是想著用禦史台當中他們傳遞某些東西的工具而已。

    同時提防那些敵對的官員對他們自己下手,誰都可以利用禦史台,誰都不可以利用禦史台。

    剛剛皇帝陛下斬殺禦史大夫開始,禦史台出於空置的時候,朝堂官員們都是盯得死死的,半點鬆懈都沒櫻

    他們不可以或是不敢插手禦史台,因而在他們看來別人同樣不可以插手禦史台。

    否則便是破壞鹹陽官場的規則,就要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慘無壤的結果。

    後來皇帝陛下基本明確不會選拔禦史大夫,雖然禦史台權柄一下子落下去。

    可禦史台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舊讓朝堂官員們感到無比的美好。

    因而他們通過禦史台傳遞送往勤政殿的奏疏,肆無忌憚的彈劾軍方的那些高層。

    在禦史台徹底形成傳遞奏疏的渠道的時候,那一年的三軍三位元帥遭受的彈劾奏疏異常恐怖。

    好在新鮮勁過去,他們就把三軍徹底放下來,沒有過分利用禦史台的剩餘能力。

    傳遞到勤政殿的奏疏,確實是禦史台的功能,不過在此之前,皇帝陛下允許帝國朝堂的奏疏送到太常寺讓太常卿打理。

    在他們看來,想要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倒是可以直接走禦史台的路子到達勤政殿。

    畢竟彈劾項信等帝國元帥,真實意圖不是想要把項信他們拉下馬,而是給他們警告,不需要批複什麽,隻需要皇帝陛下看見就行了,在安排事務的時候,別過分偏袒帝國元帥即可。

    但是別的奏疏,他們則是沒有辦法的必須走太常寺的路子,因為隻有太常卿遞上去的奏疏,皇帝陛下才會批閱。

    或者,太常卿仝致遠有著批複奏疏的職權,隻要那些太常卿仝致遠都拿不住的奏疏,才可能讓皇帝陛下批複。

    因而皇帝陛下隻批複那些來自太常寺的奏疏,其餘禦史台的奏疏或許可以看看,但是絕對不會做什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