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巨資,加速了長實的物業建設。與其他地產商合資發展的樓宇,均做出售;獨資興建的樓宇,做收租物業。

    1972年,上市短短幾年時間,長實在地盤物業麵積這點上,開始直逼置地公司。

    1973年,長實又發行新股110萬股,籌得1590萬港元,收購了“泰偉有限公司”。當時傳媒及業界,把1972年上市的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長江實業、恒隆地產、新世界發展等華資地產公司,稱為“華資地產五虎將”。

    上市前後,長江實業的實力及聲譽在五虎將中並不突出。論入行資曆,長實不如新世界和恒隆,新世界的鄭裕彤、恒隆的陳曾熙都是早期涉足地產的;論專業資格,李嘉誠比不上陳曾熙和合和的胡應湘;論實力,長實都比不上另四虎。長實雖然略遜於四虎將,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卻迅速從五虎將成員中脫穎而出,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五虎將中的虎帥。

    時至今日,“長實係”仍是香港首席財閥。另外四虎將都不是等閑之輩,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個人資產先後榮登百億超級巨富之列。曾有記者問李嘉誠是否以長實與另四虎將競爭。

    李嘉誠答道:“我好像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想的是與置地競爭,趕超置地。”

    至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已實現趕超置地的目標。如果李嘉誠不將長實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趕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災,一直延續至1974年年底才有所回升,原因是世界性經濟衰退,本港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股拉地扯”,成為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

    1974年5月,長實與實業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實收資本5000萬港元,雙方各出2500萬港元現金,各占50%權益。李嘉誠任這個公司的董事兼總經理。當年年底,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股權。所換兩座商業大廈,租金收入每年達800萬至900萬港元。

    這家合股公司的成立,為長實引進外來資金,又為今後長實拓展海外業務,鋪路搭橋。

    1974年6月,由於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力促,長實股票在加拿大溫哥華上市。

    長實能如此順利地與加拿大銀行界建立夥伴關係,得助於李嘉誠從事塑膠花產銷時與北美貿易公司建立的信譽。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正是這間公司的往來銀行。

    據說,1974到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集資約1?8億港元。

    1975年3月27日,李嘉誠又成功購入地皮、樓宇等地逾10多處之多。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在地產高潮中崛起的李嘉誠,運用他的迂回、包抄的戰術,統率他的長江,充分利用地產發展最有利的合資經營形式,找到那些手中持有大量土地卻沒有開發經驗的公司,用高於市場價的固定地價進行收購。

    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米發展至35萬平方米,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而當時,還是有不少朋友為李嘉誠的“冒險行動”捏一把汗;有些地產商甚至還等著看李嘉誠的笑話。

    李嘉誠又一次判斷正確。大陸的改革開放,使香港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最終成為了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這一年,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僅租金收入一項就高達2192萬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54倍。

    12.擊敗置地重建華人行

    在李嘉誠創業的輝煌生涯中,1977年是最讓他難以忘懷的一年。在這一年裏,李嘉誠以主動出擊、全力進取的方式,打勝了兩次轟動香港的戰役。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漂亮,以至於作為上市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的李嘉誠,成為全港上至總督下至普通市民茶餘飯後街談巷議的焦點人物。

    1977年4月,李嘉誠投資2?3億港元,收購了美國財團控製的在香港的永高公司,成為全資擁有。永高公司擁有香港心髒地帶的中環銀行區的部分物業,還擁有在港的希爾頓大酒店和在印尼巴厘島的凱悅大酒店。同時李嘉誠還收購了在銅鑼灣的虎豹別墅等大型物業。

    關於中區地鐵中環和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招標競投爭奪,李嘉誠明白,簡直如同虎口奪食。因為位於香港中區的地下鐵中環和金鍾站,是香港中區最繁華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香港工務局的集體運輸研究部曾對這段地皮估價,約值2?43億港元。

    如果能夠奪得這塊有“地王”之稱的地皮並在此成功地開發物業的話,不僅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奪標公司還可由此增強信譽而名聲大振,為公司日後的發展打下信心與實力兼備的良好基礎。這一切,對於注重公司信譽、質量兼備的李嘉誠來說,具有多麽巨大的誘惑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1976年,李嘉誠就獲悉香港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舊址地皮,曾與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用部分香港地鐵公司的股票、部分現金支付,但是港府堅持全部用現金來支付購買。

    這樣一來,參與郵政總局舊址開發權的競投也利用全額現金支付將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條件。於是既精通經營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誠,再次利用出售樓宇和發行新股的方式,集資數億港元現金,打算全力出擊。

    針對當時地鐵公司因為高額貸款籌集現金購地而急需現金盡快回流的具體情況,李嘉誠提出一個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的商業中心和寫字樓相結合的綜合型商業大廈的計劃。而且李嘉誠還相繼拋出了另外兩個誘餌,一是為滿足香港地鐵公司的急需現金的要求,長江實業主動提出提供現金做建築費;二是將商業大廈出售後的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江實業共同分享,並且打破平時各5成的常規,由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則占49%。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公開接受招標競投。在競投初期,各地產公司及財團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甚至彼此都采取不動聲色、外弛內張的戰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