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李嘉誠在操作台上割塑膠帶,不慎劃破手指,鮮血直流,他沒吭聲,迅速纏上膠布,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去看醫生。

    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這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道:“大概不好這麽說,那都是我願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隨著生產管理範圍的擴展,李嘉誠再一次顯示了聰明好學的稟賦。他用極短的時間就完全熟悉了塑膠行業生產經營的流程;隨著社交範圍的擴大延伸,他結識了更多的老板或管理者,不斷地提升人際關係,也提高了管理與經營的能力。

    到這時,李嘉誠已經成為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業績。按理說,此時的李嘉誠應該心滿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功成名就、地位顯赫的他,決定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於是,在1950年,攢積了7000美元的李嘉誠開始有點不能自已。在獲得總經理重任不久,他遞上了辭呈。

    李嘉誠決意要離開自己的老板,他想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創造一個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王國。李嘉誠明白,從今往後,他將成為自己的老板,成為失敗或者成功的最終而且也是唯一的承擔者。

    這也意味著,李嘉誠在用自己的血汗錢獨自創立一個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麵臨絕境的企業王國。這種覆滅的危險所造成的壓力,會沉重地壓在李嘉誠的肩頭上。

    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據說,在李嘉誠離職前,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貴即富,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板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是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麽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實則蘊涵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非吾輩所能比擬。這是老板與李嘉誠相處幾年,得出的判斷。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誠,並未指責李嘉誠“羽毛豐滿,不記栽培器重之恩,棄他遠走高飛”。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辭工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席間,李嘉誠說了一番老實話:

    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個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不會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7.大業初創危機四伏

    懷著愧疚之情,李嘉誠離開了塑膠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他期待屬於自己的未來,而眼下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

    1950年春天,李嘉誠再次來到香港的筲箕灣考察,並決定在這裏開辦一家工廠。

    李嘉誠離開萬和時,整個世界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恢複,開始持續增長。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李嘉誠毅然辭工,獨立創業。創業資金並沒有難倒李嘉誠,自己掙的再加上向朋友借的,很快就湊了5萬港元。讓李嘉誠感到棘手的,卻是給塑膠廠取名。

    從辭職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廠名,他先後取了幾十個廠名,最後確定為“長江”。其寓意是: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形成汪洋之勢。日後的長江塑膠廠,發展勢頭也會像長江一樣,由小到大。

    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未來的長江集團,也應該為中國人引以為自豪。長江浩蕩萬裏,具有寬闊的胸懷,一個有誌於實業的人,理當揚帆萬裏,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

    由於香港鬧房荒和手頭資金緊張,李嘉誠隻能租廉價廠房。從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

    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廠址就更偏僻,臨靠山穀的小溪。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番討價還價,加上當時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隻得按房主要的價,租下這牆破瓦裂的廠房。房內壓塑機是歐美的淘汰設備。

    如果說當時的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那就是掛在門口的那塊嶄新的“長江塑膠廠”廠牌。

    李嘉誠是個實幹家,公司創辦之初,身兼數職的李嘉誠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大清早就出門聯係業務。回廠之後,一天的緊張工作才算正式開始。這時候,他既是埋頭工作的工人,又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

    到了晚上,李嘉誠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工人們能照圖施工。他又是一個勇於創新的革新能手,一個名副其實的工程師。每天的夜晚,那是李嘉誠自修各門功課的時間,這時的李嘉誠又成為一名勤奮的學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