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三、軍火大王——杜邦1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1.揭開杜邦的輝煌曆史

    1764年4月,雅克·杜爾果,這位得到法王路易十六重用的啟蒙主義者,貴族出身的金融家和大資本家,在寓所裏讀到了一篇名叫《對國家財富的觀感》的經濟論文。文章中企圖掌握農業資本主義的新思想和雄心勃勃宣揚在農學派的理論,給杜爾果留下深刻印象。他召見了此文的青年作者——皮埃爾·塞謬爾·杜邦,並提攜他為禦用刊物《農商與財政雜誌》的編輯。

    皮埃爾·杜邦在1739年的一天降生於巴黎以南方都尼莫爾郊外的一個貧窮的鍾表業世家。他聰明早慧,文筆華美。成年後,不想繼承家業,立誌要成為文學家或朝廷重臣。在拜見杜爾果之後,他感到自己的任官之路已經開始。他決心為在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法王效忠。

    皮埃爾·杜邦26歲時,與少年時代的情侶瑪麗·勒·迪伊結婚。1767年10月,瑪麗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維克托·瑪麗·杜邦。1771年6月24日,瑪麗又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後來“杜邦帝國”的創始人厄留梯爾·伊雷內·杜邦。這個意為“自由與和平”的名字是皮埃爾的恩人,伊雷內的教父杜爾果取的。但這位伊雷內後來的所作所為都絲毫與“自由”、“和平”不相幹,倒是與“統治”“戰爭”有不解之緣。

    皮埃爾的妻子1784年去世後,他便在尼莫爾的邸宅擔負養育倆兒子的責任。

    長子維克托不喜歡父親的教養。他做事淺嚐輒止、懶散油滑,他派頭十足,但辦事能力很差,連在父親主管的商務部當個低級秘書也不能勝任;當他作為一名視察員,奉命周遊各省時,他的商務報告中隻有淋漓盡致的對盛宴和聚餐的描述……就這樣一位公子哥兒,因為“朝中有人好做官”,後來被派到費城駐美大使手下,並青雲直上,不久成了代理大使兼總領事,成了響當當的外交官。

    小兒子伊雷內與維克托截然相反,他辦事慎重,律已慎嚴,性格內向,從不輕易流露感情。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感興趣,但對科學保持有濃厚的興趣和埋頭鑽研的精神。恰好被稱為“法國近代化學之父”的安東尼·拉瓦錫是皮埃爾的老朋友,拉瓦錫很喜歡愛鑽研的小伊雷內,收他做自己的學生。不久,他讓伊雷內到自己的火藥廠學習並開始工作。正是這位“化學之父”講給伊雷內有關火藥製造的知識。他告訴他,將硝石磨成粉末後加上硫磺和木炭攪拌好就是火藥。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是7∶2∶1。

    偶然孕育著必然。拉瓦錫和他的火藥廠給這位後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公司和化學公司的創造人打下了最初的專業基礎。

    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了。皮埃爾頑固地站在保皇派一邊,並與國民警衛隊司令拉斐特建立了由讚成君主立憲製的最保守的資產階級派別組成的“1789年俱樂部”。在國王路易被推上斷頭台之後,皮埃爾於1794年被捕入獄。直到雅各賓派領袖及其助手在1794年7月29日被處決,皮埃爾·杜邦才獲得自由。

    拿破侖的新政府認為皮埃爾是“王黨”,決定將其放逐美國。1799年10月2日,13個幸存的杜邦家族的人,懾於大革命的怒火,登上一艘名叫“美國之鷹號”的破帆船,告別法國,打著杜邦家的旗幟,啟程駛往美國。從他們在美國進行冒險事業的一開始,杜邦家族就盡力使美國人理解他們對於財富的關注。

    杜邦家跟大多數去美國的移民不同,因為他們不是“窮光蛋”。他隨身攜帶的大批木板箱裏、塞滿了家具、衣服、書籍及數百萬法郎。他們落腳在新澤西洲貝爾根斯角的一幢寬敞舒適的房子裏。

    皮埃爾到美國不久,就在繁忙的小城市紐約設立了豪華的辦事處,在上流社會散發一份叫作“邦提尼亞”投資計劃的計劃書。其中把自己,維克托及女婿布羅·德·浦西的身世炫耀得麵麵俱到。對內向靦腆的伊雷內隻輕描淡寫地寫道:“對農業、製造業和工藝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於一個不久將創立世界上最大的火藥公司的人來說,這太微不足道了。

    皮埃爾提議購買美國的土地,然後高價賣給個體農民,這就是老杜邦所謂“邦提尼亞”計劃的核心。一家人聽了都歡欣鼓舞,除了一旁沉默不言的伊雷內。副總統傑弗遜向皮埃爾在信中提出忠告:“關於您在弗吉尼亞的亞曆山大周圍購買土地的計劃,我認為最好打消此念頭。自‘斷頭台’式的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內反法風聲日緊……並且土地投機商已滲入西部,並抬高地價,傑弗遜以前在巴黎擔任外交使節時就是皮埃爾的老朋友。”

    伊雷內不熱衷於父兄的生財之道,在於他有自己的思考,他在考慮用其他辦法維持養尊處優的家庭生活。他看到了眼前的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製造火藥。

    他分析道:“美國雖然和印第安國是相似的。但以後美國火藥的需求將會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局麵。新大陸未開發地非常遼闊,槍支在今後是非常需要的,這和當初移民美洲時代並無兩樣。為了防範印第安人及野獸的襲擾,人們要用槍支自衛,還可以用來捕捉動物,獲取皮貨賺大錢。我發現在這塊新大陸上,火藥是各行各業所必需的,不論開墾田園,還是修築運河、橋梁、道路,移民都少不了它!”皮埃爾對伊雷內刮目相看了,他在心底為兒子的見解所折服,並同意支持他的選擇。

    伊雷內騎馬在華盛頓《當時的聯邦城》附近的山中尋找一個適合建火藥廠的地點,但失敗了。之後,他來到特拉華的威爾明頓,他找到了布蘭迪瓦因河,找到了登上曆史舞台的第一個台階。

    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城外,有一條水流湍急的布蘭迪瓦因河。它是特拉華河的支流,其流量為每秒280立方英尺,足以推動火藥廠的動力渦輪。這個地方除水流量理想外,還有兩點也十分理想:一是樹木繁茂,這是製作木炭的原料;二是有大量花崗岩,便於取石建廠房。還有,這裏居住著不少法國人,他們都是從聖多明各奴隸暴動成功後逃亡的難民,願意拿比美國人更低的工資為伊雷內幹活。火藥專家伊雷內大喜過望,馬上進行了預算:如果每年生產火藥16萬磅(7.25萬公斤),銷售額有4萬多美元,扣除總投入3萬美元,還有1萬多美元的利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