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一、汽車之父——福特2

    3.汽車裝配線的改良

    福特汽車公司成立之初,主要零組件都是外購,這是當時的一慣作法。一群機械工人在工廠裏把各部分組合起來,直到完成一部汽車。1903年,福特公司的125位工人製成1700部汽車,分屬三種不同的款式。那些車子售價高昂,豐厚的利潤使股東笑逐顏開。莫肯森決定另開一家汽車廠,不幸經營失敗,被迫出售資產,包括他擁有的福特公司股票。福特本人則趁機購入相當數額的股票,取得公司控製權。除福特家族外,福特公司最大股東是前莫肯森職員卡曾斯(James Couzens,1872—1936)。卡曾斯曾先後擔任福特公司總經理、副總裁及財務秘書,是T型車時代的第二號人物。

    公司不斷往生產高價車的方向上發展,這使福特不悅。在取得公司控製權後,他便決定減少高價車的生產,執行之時正逢1907年的金融恐慌,因此還拯救了公司。福特認為高價位妨礙市場開拓,便於1906年決定生產較便宜、利潤較低的新車型:N型車,當時許多支持者都不讚成。結果雖然N型車不算非常成功,但福特仍繼續設計他想要生產的車,就是後來的T型車。

    1906年冬天,福特在底特律工廠中,秘密騰出一間12英尺乘15英尺的房間,在那裏,他率領幾位職員以兩年的時間設計和計劃生產T型車。他們先廣泛研究多種材料,並意外得到一項寶貴的信息。在一次位於佛羅裏達州的賽車場合中,福特檢查一部法國汽車的殘骸,發現它的許多部分是由特別輕的鋼製成,福特的設計小組確定,那是釩鋼合金(vanadiumalloy)。當時美國用於製造汽車最好的鋼有6萬磅張力,釩鋼不僅輕得多,且有17萬磅的張力。由於當時在美國無人能生產釩鋼,福特為新車型預作準備,特地自國外聘請一位冶金專家,並設立煉鋼廠。因此,在接下來的5年中,全世界使用釩鋼製的汽車僅有兩種,就是法國的豪華車與福特的T型車。當時的T型車也許不時會有小毛病,但它絕對不會斷裂。

    福特秘密設計室的最終產品日後永遠改變了美國。T型車的顧客能以825美元的價格,買到一部輕巧(僅1200磅)、有力(4汽缸、20匹馬力引擎)、兩段變速、容易駕駛的汽車,且具有以腳控製的“行星齒輪式”傳動係統。這款簡單、堅固、實用的小車推出後,將激發眾人的購買力。它的創造者福特無疑是歡喜若狂的,當他帶原型車出廠作第一次試乘時,興奮得無法駕駛,需要由助理掌控方向盤。

    “我們終於上路了,”福特當時說。T型車在1908年10月1日賣給第一批客戶。上市第一年銷售量高達1萬餘輛,創下汽車銷售新紀錄。一係列促銷活動,包括在紐約由身穿西裝的機械工程人員展示汽車,到西部的牛仔競賽中牛仔坐在T型車上用繩子套牛,使得被稱為“錫麗莎”(Tin Lizzie)或“便宜小車”  (flivver)的T型車銷售量扶搖直上。

    T型車上市頭幾年,是在底特律皮奎特街(PiquetteStreet)老廠、以當時一般製造汽車的方式製造,但老方法已經無法應付劇增的需求。福特明白他需要一座新廠,裏麵還需要一套新的生產設備。

    在福特主持福特公司的年代,公司一向保留大量現金,這項政策使他能自由規劃新廠房,不受任何幹擾或壓力。福特公司新廠設在高地公園,由全國首席工業建築師卡恩(AlbertKahn)設計,於1910年開始生產。新廠占地62英畝,規模無與倫比,連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標準石油煉油廠的設計一向是先進的象征)都稱讚這座新廠為“當代工業奇跡”。

    新廠開始運作的最初幾年,四層樓建築的高地公園廠房,由頂樓到底層漸上軌道。汽車裝配作業是由頂樓開始,先在四樓鈑金,在三樓裝上車輪並油漆車身,其他部分在二樓完成,然後新車降至一樓,穿過辦公室區域出廠。頭3年的年產量幾乎年年倍增,1910年是1.9萬輛,1911年是3.45萬輛,1912年是7.844萬輛,而這隻不過是剛開始而已。

    1910年,福特開始在高地公園廠房實現工廠自動化,實驗在往後的17年中持續進行,套句福特的格言:“任何事都可以做得更好。”福特率領一群經驗豐富的專家,檢測裝配線上的每一個環節,試驗提高生產效能的各種方法。而他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移動式裝配線。福特本人說,移動式裝配線的點子來自一趟芝加哥之旅:“我的靈感來自芝加哥牛肉包裝業者使用的高架吊運車。”在屠宰場中,屠夫在經過每隻屠體時,依序割下特定部位,直到全部割完為止。福特采用相反的程序,但因為汽車零件通常在二線上生產完成再送到主線上裝配,所以過程複雜得多。最重要的是時間控製,任何一個步驟出問題,都會影響後麵的作業。第一條移動式裝配線是用來組裝飛輪式磁發電機(fly.eelmagneto),測試的結果比老方法快6分50秒。當其他裝配線也全麵更換為移動式時,一輛T型車的裝配時間由過去的12小時30分,縮短為5小時50分。

    製造工程師繼續實驗起落架、滾筒、輸送帶等數百種大小零件,汽車工業中這條最早、最有效率的裝配線,便不斷地在改進,直接受影響的是生產線上的工人。早在1914年1月,福特就研製出“鏈條帶動永不停歇”的輸送帶,在工作站之間運送半成品,工人留在原地不動。3個月後,公司又研製出與人同高的生產線,所有零件、輸送帶等都在人腰部高度,工人可以重複裝配工作,連腳也不必動。

    1914年,福特廠1.3萬名工人生產了26.072萬輛汽車,其他同業則以6.635萬名工人生產了28.677萬輛車。有人批評裝配線的分工方式將工人變成不用大腦的機器;廠方以操縱生產線的速度來奴役工人;製造汽車的人不必懂機械,隻需付出勞力。福特則以較遠大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他說:“我聽到時下一般人說,我們把工作變得毫無技術可言,其實不然。福特公司在設計、管理、工具製造等方麵引進更好的技術,使得沒有技術的工人也能分享這些技術的成果。”但是那些無技術勞工,多半是外國移民,他們並不喜歡一天辛苦9小時卻隻賺區區2.38美元的工作。而工作單純化的結果,反而使流動率增加。光是1913年那一年,福特工廠每100個工作職位得招募963人次之多。為保持1.36萬名員工的規模,公司得不斷舉辦短期訓練。雖然福特公司有紅利和福利製度,包括開放給員工眷屬的診療所、運動場、兒童遊樂場等,但問題仍無法解決。同業視高流動率為生產線作業方式的必然結果,紛紛把增加的勞工成本轉嫁在產品價格上,但福特不願意任何無效率成本加到T型車上。他的大膽反擊之道震驚全國。

    1914年1月5日,福特宣布新的勞工薪金方案:最低工資調高為每日5美元,每天工作8小時,外加利潤分享計劃。這立刻成為全美的話題,福特被說成是勞工之友、社會主義者、讓公司破產的瘋漢。許多企業界人士(包括大多數福特公司股東)都認為他的決定輕率,但是他不在乎任何批評:“你得給員工好待遇,才能和他們坐下來談。”福特了解大量生產模式中的人性因素:流動率才能降低成本,快樂的員工才能提高生產力。之後的數字也證明福特是對的,1914年到1916年間,福特公司的利潤成長兩倍,由3000萬美元變為6000萬美元。福特事後說:“一天8小時工資5美元,是我們最成功的降低成本方案之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