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姆姆的做法遭到了修女們強烈的反對,但是特蕾莎姆姆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直到有一天神父出麵幹預了,特蕾莎姆姆才改變了一些,不過她也隻是選擇了一小部分她認為恰當的食物。

    特蕾莎姆姆雖然被人尊稱為“聖人”,但在某些方麵,她其實很頑固。不過這使得她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平常人。也因此,我們會更加尊敬她。

    特蕾莎姆姆的妥協隻是暫時的,實際上,在她以後的大半生裏,她一直都是隻吃簡單的食物,而她的追隨者也是如此。特蕾莎姆姆經常這樣說:“你不過貧苦者的生活,那麽,你根本就無法體會他們的感受,自然也就無法了解他們。如果他們說食物不好吃,我們會說我們也在吃;如果他們說炎熱難當,那麽我們也是一樣;他們赤腳走路,我們也不穿鞋;他們隻有一桶水,我們也是;他們排長隊,我們也是。所以,我們隻有與他們一致,才會提升他們。如果我們能用行動證明,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過生活,那麽,他們的心靈之門將會向我們敞開。”

    學完了這些醫藥與護理知識,特蕾莎姆姆就要離開巴特那回到加爾各答了。因為特蕾莎姆姆經常說:“窮人是偉大的,窮人是可愛的。”所以,我覺得應該跟讀者們分享一下特蕾莎姆姆走出去和窮人相處的故事。

    特蕾莎姆姆一回到加爾各答就進入一個叫摩提吉的貧民窟,她要跟那裏的窮人一起生活。我建議大家帶著一顆憐憫和感恩的心來讀這些故事,那樣應該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到特蕾莎姆姆所說的那種偉大與可愛,也就更加明白特蕾莎姆姆這個論斷的真實性。

    有一天,特蕾莎姆姆在街上發現了4個流浪的人,其中一個看起來非常糟糕。特蕾莎姆姆就對跟隨他的修女說:“你們去看護那3個人,我去照顧那個最嚴重的。”

    藥物對這個嚴重的貧苦者已經沒有作用了,特蕾莎姆姆隻能用心去嗬護她,讓她感受到主對她的愛。特蕾莎姆姆小心地把他扶到床上,又幫她整理好衣服,還握著她的手,撫摸著她的頭發和臉龐。就在這時,貧苦者笑了,笑得非常明媚燦爛,也很滿足。她臨死前,緊緊地握住特蕾莎姆姆的手,滿懷感激地說了聲“謝謝你”,然後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特蕾莎姆姆的內心又一次被震撼了,她說:“看著她安詳的麵容,我忍不住捫心自問,如果我是她,我會怎麽說呢?或許我會說,我好餓,我很痛,我好冷之類的抱怨的話。可是這個女人沒有,她隻是對我微笑,還說感激的話,這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崇高的愛,在她身上,我學會了很多。”

    還有一次,特蕾莎姆姆和修女們從陰溝裏救出了一個貧困者,這個可憐的人半個身體被蛆蟲吃掉了,看著非常恐怖,真的令人揪心。但是特蕾莎姆姆和修女們還是把他帶回了救濟所,給他清洗,安慰他。不久這個人就死了,他在臨死前欣慰地說:“我像個畜生一樣在街上活了一輩子,但是你們卻讓我在臨死前享受了一回天使的待遇。”

    在特蕾莎姆姆看來,一個一輩子活得如此卑賤的人,在臨死的時候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那就足以證明他的人格是完美的,內心是偉大的。他的一生如此不堪,可是他並沒有埋怨社會,也沒有詛咒他人。特蕾莎姆姆說:“他像天使一樣純潔,我們人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

    有一天早晨,一個陌生男子突然來到特蕾莎姆姆的住處,他告訴姆姆,有一個有著8個孩子的家庭已經幾天沒糧食了。特蕾莎姆姆立即拎上一小袋大米趕去那戶人家了。

    孩子們看到有修女送來大米,高興得不得了,一雙雙饑餓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姆姆心如刀絞,這樣的眼睛太熟悉了。可是孩子的母親接過大米之後將它分成了兩份,然後拎上其中的一份出門了。等她回來之後,特蕾莎姆姆問她:“你去哪了?做什麽去了?”

    她回答說:“他們也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原來,她是給鄰居送去了。

    那個母親自己就有8個經常挨餓的孩子,卻能把僅有的一些大米分給鄰居。窮人真是太偉大,太美麗了,自己很窮苦,卻能憐憫那些一樣窮苦或者沒有他窮苦的人。

    更重要的是,她的鄰居還是個穆斯林家庭。

    我們說過,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所以他們很少往來,即使是到了今天,這種緊張的關係也沒有明顯的緩和。

    特蕾莎姆姆深受感動,不過她從來沒有給那個穆斯林家庭送去救濟的糧食,她希望這兩家人能在互相幫助中,分享愛的喜悅與美好。

    特蕾莎姆姆在1979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也講了這個故事,然後她當場向眾人發問:“我們會記得鄰居需要我們的愛嗎?可是她記得,在那麽艱苦的條件下她還記得,有人也在挨餓。”

    1983年11月的某一天,著名記者簡·古德溫專門來到加爾各答采訪特蕾莎姆姆。

    雖然是冬天,可是加爾各答的溫度很高,大約有30攝氏度左右,因此街道邊照樣擠滿了很多流落的窮人。據當時最保守的統計,這些無家可歸的加爾各答窮人大約有50萬,事實上,隻會更多。可以想象一下,這簡直不像是在人間。

    簡決定為他們做些什麽。第二天清晨,簡早早地趕到了哈拉橋下,這是一個修女告訴她的,她說這裏有個貧民窟,因為偏僻,很少有人去探訪。

    簡發現,天還蒙蒙亮,這些窮人就開始排隊等著領取食物了。可事實上,修女告訴她,這裏很偏僻,基本沒什麽人來這裏,所以他們的等待的結果可能是沒有任何結果。

    簡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賣麵包的小販,她花了30盧比買了小販所有的“布瑞斯”,這是一種夾有蔬菜的油炸麵包。

    簡提著這些麵包往哈拉橋下走去。麵包的香味吸引了饑餓的人們,他們蜂擁而至,把簡團團的圍住了,有的扯她的籃子,有的扯她的衣服,這讓簡覺得十分害怕,還有些母親高高地舉起自己的孩子,希望簡能看到,並給予她們同情。

    簡很害怕,盡管她是個經驗豐富的記者,可是這種場麵她從沒見過。朝著她擠過來的人越來越多,揮舞著的手臂密密麻麻地,呼喊聲也不絕於耳。她開始擔心自己的安危,畢竟在這些窮人看來,自己顯然很富有,有可能自己還會遭遇搶劫。

    不過,慢慢地,她發現,這一點也不恐怖,因為人們很自覺,他們每個人隻拿一個麵包,拿完了就走,好讓後麵那些沒拿到麵包的上前來拿麵包。

    簡非常震驚,這一群一無所有的窮人,竟然能互相體諒,時刻想著他人,他們的大度與無私,讓簡瞠目結舌。

    麵包分發完了,簡該回去了。這時,太陽升起來了,陽光照在這個貧苦的地方,使這裏也漸漸明朗了。盡管很少人來這裏探訪,但是太陽會永遠照耀著這裏。

    在明媚的陽光中,簡看到了一隻大狗,大狗的身旁蜷臥著4隻小狗,一看就知道,這些小狗是出生沒多久。而狗狗們居然能睡在一張破毯子上麵,毯子底下還鋪著一個粗麻袋。簡估計,這個貢獻了自己的毯子的人,很可能連自己都沒有一個床鋪。

    這次經曆改變了簡對窮人的看法,就是這樣的,窮人的偉大就在於,他們沒有錢,沒有地位,但他們懂得相互幫助與體諒。

    一天黃昏,一個乞丐走到了特蕾莎姆姆的身邊,他對特蕾莎姆姆說:“修女,每個人都奉獻給你,我也想奉獻給你,這是我乞討了一天得到的29分錢,我現在就把這些都給你。”

    特蕾莎姆姆知道,收下的話,乞丐可能會餓肚子;不收下的話,肯定會傷害了乞丐的一片好心。

    於是特蕾莎姆姆高興地接下了這29分錢,事實上,這29分錢根本幫不了特蕾莎姆姆。乞丐見特蕾莎姆姆收下他的錢,他立馬幸福的笑了,笑得那麽燦爛,那麽滿足。特蕾莎姆姆認為,或許這個乞丐發現,隻要自己願意,自己對他人還是有幫助的。

    要知道,這個乞丐可是在熾熱的陽光下坐了一天,才討到了這29分錢,而他居然願意將這29分錢全部獻給特蕾莎姆姆。這太令人感動了,這筆微不足道的錢就在他捐出的那一瞬間,變成了百萬巨款,因為這裏麵飽含著他滿滿的愛。

    這樣震撼人心的事太多了。

    那天,特蕾莎姆姆在街上撿回來了一個小孩。她一眼就看出了這個饑餓的小孩可能餓了很多天,她給了小孩一個麵包,可是小孩居然吃的很慢,一次就咬一小口。特蕾莎姆姆看著著急,說:“快吃啊,吃了就不餓了。”

    可是小孩居然說:“修女,你不懂,不可以吃很快,吃完了,又要挨餓了。”

    所以,特蕾莎姆姆經常說,窮人很偉大,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他們是可愛的人,偉大的人,我們應該學會愛他們。

    不過,也有人指責特蕾莎姆姆,說她過於神化窮人和貧窮,還譴責她宣揚受苦有趣。事實上,特蕾莎姆姆把修會人士的自願貧窮,與因為社會體製的不公平所導致的強迫性貧窮分得很清楚。她說:“貧窮是我們人類創造的,源於我們拒絕與他人分享。上帝沒有創造貧窮,他隻創造了我們。假如我們沒有能力放棄貪婪,那麽這個問題將永遠存在。”

    特蕾莎姆姆還說:“貪婪是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其中包括人們對權力、金錢和名譽的貪婪。”

    特蕾莎修女並沒有錢可以濟助窮人,她所能夠做的,隻有每天不斷地付出時間、精力、愛心和同情。她每天都在街道上徘徊,想出各種方法幫助人,直到晚上才拖著疲憊至極的身軀回去,完全不知道第二天還會遇到怎樣的狀況。工作似乎是永遠也做不完,幾乎她所見到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立即的援助。不過特蕾莎修女並未陷於絕望,她以對天主的信仰,作為支持她的動力。數年以後,她解釋自己如何能勇於麵對貧民區中的貧困不幸。她說她是在“一群被遺忘的人們的殘缺軀體”上看到耶穌基督。每當她幫助一個人的時候,她相信自己正在對天主做補贖。

    為特蕾莎修女撰寫傳記《如此的街景》的作者伊根記錄特蕾莎在外助人的一段事跡:“我從街上扶起一個男子,他正活生生地被蛆所吞噬……沒有人能夠忍受接近他,因為他身上散發的味道非常難聞。我走向他,並且清洗他的身軀,他問我:‘為什麽你要這樣做?’我說:‘因為我愛你。’”

    在結束漫長一日的工作,步行一小時回到聖若瑟之家後,特蕾莎修女多會歡喜享用溫熱的一餐然後入睡。有時在入睡之前,她會想起在羅雷多修女會舒適的生活作息,和其他修女們參加彌撒以及在一起默想的情景。在她早期的日記中曾寫道:

    是天主要我當一個孤單的修女,接受貧困的十字架。今天我學到很好的一課,那就是窮人的貧困是如此的艱苦難受。當我不停地走路,腿和手臂都感到疼痛時,我就想到他們為找尋食物和住所受盡的苦。然後,在羅雷多修女會生活的舒適就會在腦中浮現來誘惑我。但是天主,由於對你的愛,以及出乎自由意誌的選擇,我仍亟欲按照你聖意行事。現在請你賜給我勇氣吧。回到加爾各答貧民窟

    特蕾莎姆姆回到了這座被貧窮和痛苦籠罩的城市,正因為如此,她深愛著這座城市,命中注定,她要來到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服務。現在,經過幾個月的離別,她又回到了這座城市。

    特蕾莎姆姆一身印度平民婦女的打扮,走在加爾各答肮髒的街頭,她的全部財產就是5個盧比,而她還得去尋找一個落腳的地方。特蕾莎姆姆的日記裏,有這樣一段話,講述了她當時的艱難:“為了找到一個住處,我四處奔波,累得腰酸腿痛。我想到了窮人們,他們為了找到一口糧食,獲得一個安身之處,在身體和精神上得承擔多大的痛苦啊?”

    當然,在特蕾莎姆姆看來,這種奔波算不得什麽,相反,她覺得,這是她最快樂、最自由的時刻,她堅信上帝會一直守護著她的。

    耶穌說過,用2個銅板就能買到5隻麻雀,可是上帝一隻也不會忘記,就連你們的頭發也被他一一數過了。所以,你們無須害怕,你們可比麻雀尊貴多了。

    特蕾莎姆姆想起神父曾跟他說起過,他托付了一個人家幫她找住處,於是她找到了那裏。

    特蕾莎姆姆來到了這棟小樓的門前,猶豫了一下,還是敲響了門環。主人出門一看,以為是上門乞討的窮人,說:“你怎麽走到大門口來了,去後門,去那裏我才會給你食物。”

    特蕾莎姆姆趕緊的解釋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和來意,女主人驚訝地說:“我以為你會穿著修女服過來,很抱歉,快進來吧,我先生已經等你很久了。”

    房子很難找,最後特蕾莎姆姆隻能求助於這家主人高瑪先生,她表示一旦找到新住處立馬就會搬走。

    高瑪先生露出了為難的表情,他說:“修女,你也看到了,我家很小,家裏人口又多。”

    不過高瑪先生可愛的小女兒,卻在一旁大聲地喊道:“爸爸,樓上不是有兩個空房嗎?還閣樓也空著呢。”

    小孩子就是這樣的單純。因此耶穌都說:“你們不能保持小孩子般的純淨,你們絕對進不了天國。”“誰能像小孩一樣謙卑,誰就是天國裏最大的大人。”

    高瑪先生尷尬地說:“好像是空著呢,可是太簡陋了,怕修女你不習慣啊。”

    特蕾莎姆姆趕緊說:“不會的,越簡單越好,而且我經常不在家,隻需要一個睡覺的地方就可以。”

    高瑪推辭不過,隻好答應了。

    於是特蕾莎姆姆在高瑪家住下來。她選擇了一間最小的屋子,房間裏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張簡陋的床。

    高瑪太太說,家裏還有很多閑置的家具,姆姆需要的話可以跟她說,姆姆說,我以後要出去幫助窮人了,恐怕沒時間享用家具,估計這張桌子和這把椅子都會被閑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