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傑舒吃驚地叫道:“爸爸,你怎麽了?”

    德拉娜法爾趕快扶住尼古拉斯,關切地問:“親愛的,怎麽了?你生病了嗎?”

    姐姐雅加驚慌地喊道:“看,爸爸的嘴巴在出血。”

    尼古拉斯靠在德拉娜法爾身上,虛弱無力地說:“德拉娜法爾……我覺得……很不。”話沒說完,他就倒在了地上。

    德拉娜法爾的呼喚沒能喚醒丈夫,幾個小時後,尼古拉斯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悲傷地對德拉娜法爾說:“夫人,我感到很難過,從他的症狀看來,他好像是中毒了。”

    父親死時年僅45歲,他的突然離去對這個家庭是難以承受的打擊,尤其是對他的妻子。後來發現,他的意大利生意夥伴已經將父親的所有生意和財產據為己有,一家除了所住的房子外一無所有——這也是靠國家法律的保護才得以留下來。從那以後,他們除了僅有的住所之外,一無所有了。那是一段悲慘的時光,對於某些過慣安逸生活的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可怕的地獄。

    可是德拉娜法爾和她的孩子們卻從未放棄過希望,更沒有忘記愛。每當在最困難的時刻,德拉娜法爾總是對孩子們說:“我們一定要堅強,孩子們,上帝永遠會幫助我們的。”之後,德拉娜法爾開了一間小店,以賣衣料、手工織毯和刺繡為生。

    當地的居民都為失去一位朋友和地方上的大善人而感到哀痛。尼古拉斯的去世,對他的全家人而言是個重大的打擊。尼古拉斯一直是家中唯一的支柱,他的去世亦使德拉娜法爾和3個孩子頓失依靠。這一年,小博傑舒僅僅9歲,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更不清楚為什麽以後看不見爸爸了。失去父愛的博傑舒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小詩:“他燃燒的心關愛,妻兒和國家,如絢麗的玫瑰墜落於襤褸衣衫。”

    多年以後,當博傑舒成為聖瑪麗的中學的特蕾莎校長時,有一次,為了哄一個不肯入睡的小女孩,她念了這首詩,並說:“這首詩是告訴人們相信愛,無論你遭受了多大痛苦,都要相信愛。”

    在許多個漫漫的黑夜裏,9歲的博傑舒常常因為思念父親而哭泣,每當這時,她都會念這首小詩,並告訴自己:“無論你遭遇什麽痛苦,折磨和仇恨,都要相信愛會永恒。”

    家裏很久沒聽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了。這年早晨,明媚的陽光剛剛照在窗戶上,母親德拉娜法爾喊醒了孩子們,慈愛而堅定地對他們說:“孩子們,可怕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你們的父親一定不願意看到我們這樣,他肯定希望我們堅強地生活下去。我們都有責任把這個家維持下去。”

    德拉娜法爾的小店生意竟一天天好了起來。小博傑舒和她的哥哥姐姐又可以繼續上學了。德拉娜法爾就這樣憑借她的堅強維持了這個家,也保住了孩子們的前程。假如因為尼古拉斯的離開而使這個家再也站不起來了,那麽,輟學在家的小博傑舒就很難成為後來偉大的特蕾莎姆姆了。這個世界再也不會出現這個善良的天使、窮人的聖母了。哦,我們真應該好好謝謝德拉娜法爾,她是個多麽偉大的母親啊!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小博傑舒經常到田裏幫忙做事,她還會種一些田地。田間艱苦的勞動,培養了小博傑舒吃苦耐勞的品質,也培養了她毫不服輸的個性,這使她在以後的傳教工作中有足夠的信心和力量麵對所有的困難。

    德拉娜法爾的勤勞能幹,漸漸使這個家富裕了起來,德拉娜法爾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有許多紡織廠的老板都請她就麵料的選擇問題發表看法。這個家已經回到了尼古拉斯在世時的樣子,但又不完全一樣。

    尼古拉斯在世時,整個家充滿了政治氛圍。而現在,在德拉娜法爾的努力下,整個家籠罩在宗教的氣氛之中。過去家裏的話總是圍繞在阿爾巴尼亞的獨立,現在則被虔誠的祈禱和美好的善行所取代。

    有一天,德拉娜法爾在街上遇見了一位得重病的女人。讓德拉娜法爾感到悲哀的是,她的家人都拋棄了她,她變得無家可是歸了。德拉娜法爾並不認識她,但卻被她的悲慘遭遇深深打動了,她深切地同情這個可憐的女人。德拉娜法爾對她說:“到我家去吧,我來照顧你。”

    於是,德拉娜法爾把這個毫不相幹的女人帶回了家。德拉娜法爾告訴孩子們,家裏有客人來了,雖然這句話並沒有什麽特別,卻使那位病人受到莫大的鼓舞,她感覺貧苦的自己還是被人尊重的。

    母親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影響了小博傑舒,使她在以後幫助窮苦人的時候,懂得愛和尊重的必不可少的。窮人雖然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但他們有尊嚴和人格。所以,當你為什麽做一點事情時,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你是在用愛來幫助他們,而不是施舍。

    多年後,當拉撒回憶母親當初的舉動時說:“我懷疑,根本沒有人會像我母親那麽做。”

    在德拉娜法爾一家人的精心照顧下,那個女人漸漸康複了。

    離別的時候終於到了,滿眼含著淚水的女人緊緊握住德拉娜法爾的手說:“恩人啊,我該如何報答您呢?”

    德拉娜法爾的回答很簡單:“隻要你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

    就這樣,女人含著感激的淚水離開了。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小博傑舒的腦海中。如果說小博傑舒從父親那學到了堅強和不屈的意誌,那麽,她從母親身上懂得了另一個道理:同情心是最有價值的。

    轉眼間複活節又到了,母親送給小博傑舒一本《聖方濟各·亞西西傳》當作節日禮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竟然影響了小博傑舒的一生。《聖方濟各·亞西西傳》這本書深深打動了小博傑舒,她沒有想到世上還有人這樣的活著。一天夜裏,當小博傑舒讀這本書時,她突然有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也要像方濟各那樣,為社會作貢獻,我不能隻為了自己活著。

    那是一個春天的美好夜晚,明亮的月亮照耀著斯科普裏這座美麗的小城,夜風吹過,帶來了清香怡人的花香和小蟲子清脆的鳴叫聲。12歲的小博傑舒站在窗前,望著皎潔的月亮許下了自己的承諾。

    《亞方濟各·亞西西傳》是一本描寫方濟各生平的書。方濟各是12世紀的一位聖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亞西西,他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呢絨商人。方濟各在年輕時因在戰爭中被俘而生過一場重病,康複後的他便信奉了基督教,成了一名專為窮人服務的修士。在那個年代,人們非常害怕傳染病,在方濟各之前,已經有不少為窮人服務的修士死於傳染病,但方濟各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道路。

    方濟各創建了一個修會,取名叫“小兄弟會”,它的含義就是自甘卑微,比任保人都小。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也曾經是小兄弟會的成員。著名的《神曲》就是但丁在14世紀初完成的。700年來,這部不朽的著作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為了表示對基督和聖母瑪麗亞的無限崇敬,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

    在“小兄弟會”中,方濟各和他的小兄弟們隻有一件灰粗布長外衣、兩條褲子、一根係外衣的繩子,此外一無所有。為了追隨基督的宗旨,他們放棄了所有的榮華富貴,全心全意地為窮苦的人服務。方濟各去世後,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最偉大的聖徒之一,是最完美的模仿基督的人。他影響了無數的人,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特蕾莎姆姆。

    事實上,特蕾莎姆姆的一生與方濟各極其相似。她放棄了富貴。她對基督的崇拜、依賴,她為窮人服務的堅定信念等等。還有,方濟各在那個時代被視為異端分子,因為他過著乞丐般的生活,他始終相信神在護佑著他,並密切遵行福音書的教誨,他在自己的組織內部對他信仰的宗教進行改革,但又與教會緊密結會。在20世紀的特蕾莎姆姆,也是一個激進派人士,那時的教會完全是男性領導,唯獨她是一個堅強而極富感染力的女性領導者。方濟各創建的修會是世界上最大的修會之一,特蕾莎姆姆也是,隻不過她的地點是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可以說,加爾各答是亞洲最貧窮、汙染最嚴重、困難最多的城市之一。特蕾莎姆姆同方濟各一樣,都分別建立了男、女修會。不僅如此,方濟各的修會發展的更大了,即成立了方濟各第三會;而特蕾莎姆姆的修會則分離出在俗的一支,也就是她的義工或協助會員。他們都選擇了一條簡單質樸的道路,這也為基督信仰開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另外,方濟各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說小魚和蟋蟀是他的兄弟,蟬是他的妹妹;他撿起路上的蟲子放進草叢裏,因為他害怕它們被人類踐踏了;他在林子中放了足夠的蜂蜜和葡萄酒,目的就是防止蜜蜂在寒冬的時候餓死;當他走在被大雪覆蓋住的密林時,他不在乎冰冷的枯枝是否會劃傷他,卻擔心自己踩壞那些美麗的樹葉。

    他是那樣的深切地愛著世間的成物,在他的眼中,它們都是上主的化身。後來,他的愛感動了萬物,萬物也回饋給他同樣熱切的愛。聽說他在一個島上靜修時,有一隻野兔形影不離地跟著他;在西也納的時候,有一群羊向他柔順地叫喚,信賴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個湖中航行,一條魚兒緊緊跟著他的船隻;甚至豺狼也願意聽從他;而小鳥們,則更喜歡他了。當他講道的時候,小鳥們爭先前後的落在他的身上,有的落在他的麵前,靜靜地聆聽他講道。據說有一次,方濟各在一個城市講道,他頭上的燕子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方濟各就對著它說:“燕子妹妹,你們講夠了嗎?該讓我講講上主的故事了。”話剛說完,燕子們立刻安靜了。

    方濟各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本書的開頭那首和平的禱告詞,就是方濟各寫的。這是一首最美妙最受人喜歡的禱告詞。1226年,方濟各離世後,“主啊,請使人人成為和平的工具”的祈禱,響徹整個全世界。而在1979年12月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特蕾莎姆姆給每一個參加典禮的人都發了一份“和平祈禱詞”,並邀請大家一起為全人類的和平而祈禱。

    12歲的小博傑舒,在那個寂靜美好的夜晚,手捧著《聖方濟各·亞西西傳》,望著天上明媚的月亮,暗暗地發了誓願。不過那時候,她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做什麽,更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修女。愛的種子悄然萌發

    小博傑舒15歲時,一些南斯拉夫傳道士在印度加爾各答傳道,經常往回寫一些熱情洋溢的信,介紹那裏的教務情況和社會狀況,特蕾莎也聽到一些消息,心中留下些印象。

    聖母會有很多活動,而其中最常舉行的一項就是閱讀耶穌會傳教士從各地寄回的信件。在信件中除了提到那裏的教務情況外,還談到了當地的社會狀況。其中有一封信這樣寫道:“這裏的生活困苦極了,我相信每一個到這個人都會流淚,即使那個人原本是個鐵石心腸的人。人們非常窮困,每天都有幾千個人因饑餓而死亡。”

    每天幾千個人?我的上帝啊!小博傑舒驚訝得都快停止了呼吸。她實在不敢相信,這個世界竟然還有這麽貧窮的地方。她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她每天都在思索著,自己可以做點什麽。從那以後,傳教士在信中的話再也無法從她腦海中消除了。到後來,她甚至開始瘋狂地想念那個地方,就像想念家鄉一樣,那裏窮苦的人仿佛都是她最親近的人。這樣的想念讓她變得更加安靜,更愛思考了,當夥伴們在嬉戲玩耍時,她通常都在一旁靜靜地閱讀《聖經》,或者一個人在樹下安靜的散步。

    1924年,一位耶穌會神父來到了斯科普裏,擔任新的本堂神父。不久創設了聖母會的一個分會——為年輕女孩設立的善會組織。博傑舒立刻就加入了。德拉娜法爾注意到女兒對教會工作的狂熱,她並沒有特別鼓勵或反對,隻是希望讓時間來證明這究竟是博傑舒的成長過渡期還真是天主的召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