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發愛的種子

    最初的成長之路

    亞得裏亞海岸有一個叫做斯科普裏的小城市,現在屬於馬其頓共和國(當時的馬其頓還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10年8月21日,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就出生在這個城市一個普通卻充滿友愛、講究體麵的家庭裏。她的父母言行堪稱世之楷模。他們是阿爾巴尼亞人,來自科索沃(當時也屬於南斯拉夫)的普裏斯林。這個家族曆史悠久,世代住在城裏。

    特蕾莎姆姆開創了這條質樸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隨。如果你用自己的心走在這條路上,你的生命一定會更加燦爛、和平、充滿陽光。因此,我們必須要去那裏了解一下,看看我們的特蕾莎姆姆兒時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時候,她的家鄉僅是馬其頓王國的一個小鎮,這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但在土耳其入侵這裏之後,它便一直在土耳其的管轄之下了。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央,隔著亞得裏亞海與意大利相望。艾格尼斯出生時,巴爾幹半島上居住著各種不同的種族,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性格,他們不僅對當權統治者充滿敵意,甚至連彼此之間亦處得水火不容。這些不同的種族,包括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和馬其頓人,各自在追求獨立及民族統合,因此巴爾幹半島不論從政治或社會層麵來看,都像是一個“歐洲的火藥庫”。直至20世紀末,馬其頓成為獨立王國後,斯科普裏才成為馬其頓的首都。不幸的是,直到今天,這個小城仍然處在貧窮、混亂和民族矛盾之中。

    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從小就在戰爭的陰影下長大。她出生那年,阿爾巴尼亞人第一次發動反土耳其統治的抗爭。在她兩歲時,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保加利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聯手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掠取了大部分原受土耳其統治的疆域。馬其頓在他們的瓜分之下,斯科普裏被納入了塞爾維亞的版圖。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如願以償地正式獨立,但是尼科拉仍投入與塞爾維亞境內阿爾巴尼亞人占絕大多數的科索沃地區聯合,建立一個新阿爾巴尼亞國的運動。

    這場戰爭終於停歇了,和平籠罩在這個美麗的小城。一天傍晚,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建築營造商尼古拉斯·包雅舒,高高興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尼古拉斯·包雅舒向來以自己是個富商感到自豪。他擁有好幾幢房子,同時和一位意大利商人合夥經商。他經常往來歐洲各地買賣商品,每次返家時,總不忘帶些禮物給他的孩子。雖然他的管教稱嚴,但卻是個充滿愛心且思想前衛的父親;在當時女子受教育並不普及的情況下,他鼓勵兩個女兒接受教育。

    尼古拉斯·包雅舒的妻子名叫德拉娜法爾,是個溫柔漂亮的女性,有著深深的慈愛和崇高的信仰。夫妻兩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當時的斯科普裏,信奉基督教的阿爾巴尼亞人非常少。清真寺和教堂在這座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達500年之久的小城裏相互輝映著。不過尼古拉斯一家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尼古拉斯·包雅舒常對地方上的教堂慷慨解囊,而且從不拒絕任何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妻子德拉娜法爾更以提供食物和居所給那些流離失所的貧苦人民,在地方上為人稱道。他曾經告訴小女兒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說:“女兒啊,在你還沒有準備好把食物和別人分享之前,自己也最好別去動它。”此時,德拉娜法爾正站在門口微笑著迎接她的丈夫。

    尼古拉斯和德拉娜法爾的第三個孩子在這一年的8月27日出生了。雖然他們已經有一個兒子和女兒了,但這個小女孩的出生仍然讓他們感到興奮無比。他們把這個小小的孩子當成上帝賜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博傑舒出生的第二天就被帶到教區教堂受洗,獻給了耶穌的聖心。德拉娜法爾憐愛地抱起這個小女孩對大家說:“如果你們沒有意見,那就叫她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吧!”她母親習慣叫她博傑舒,家人都認為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對於艾格尼絲而言,受洗的日子比她的實際生日更重要。這也是在許多檔案和記錄裏,包括護照,她的生日都填寫1910年8月27日的原因。

    這個在和平和喜悅中降生的孩子,就是日後偉大的修女特蕾莎姆姆。她的全名是:艾格尼絲·龔霞·博傑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龔哈·包雅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龔哈·波雅舒;或者安格尼斯·貢紮·博亞金等等。那她是如何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呢?在後麵的故事中我會慢慢講述給讀者們。

    小博傑舒漸漸地長大了。當她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她的身上也沒有散發出什麽任何特別之處。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偶爾會有些憂鬱。她和城裏的其他孩子一樣在一所公立學校上學,雖然她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做事認真踏實,從不說空話。這些重要的品質在她日後幫助窮人的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從以後的故事也會看到,她畢生都在反對說空話。

    小博傑舒的父母非常堅強,即使是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時期,他們也會用慈愛讓3個小孩忘卻戰爭的可怕,使3個孩子生活在陽光般的溫暖和安寧裏。

    這種愛就像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在讚美神的時候所寫的一樣:“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的包圍著我,同時給予我光輝燦爛的自由。”小博傑舒就是被這樣的愛包圍著。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愛中。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那一定是我們感受愛的能力麻木了。

    在上學和玩耍之餘,小博傑舒還定期和父母去參加教堂的活動。不過,這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當地的居民都信奉宗教或清真寺,他們還會把這種活動當成是社交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

    小博傑舒和姐姐都特別喜歡唱歌,而且她們也是教堂唱詩班的主要成員。小博傑舒天生嗓音清亮,所以經常擔任獨唱。每當這時,為她伴奏的鋼琴師總是連連地誇獎她:“聽啊,這聲音多美啊!”無論在任何地方,小博傑舒美妙歡快的歌聲總是給大家帶去歡樂。因此,即便出去遊玩,大家也會提醒小博傑舒帶上她的手風琴或曼陀鈴。

    但是,美妙的音樂並不能代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那時的斯科普裏,貧窮無處不在,幾乎每天都會有饑餓的窮人上門乞討。因此,母親德拉娜法爾經常教育3個孩子,任何時候,都要友愛地對待他人。對待上門乞討的窮人,德拉娜法爾都是傾力相助。而且在施與的時候,她會盡量微笑、和藹,以免他們脆弱的心靈再次受到傷害,她知道沒有人會喜歡那種被救濟的感覺。

    為了家計,德拉娜法爾以她精巧的裁縫手藝,當女裝裁縫師,挑起了養家的重擔。即使自己過得不是很好,她仍然想盡辦法對地方上的窮人們伸出援手。這種仁慈無私的精神,在無形之中對她的孩子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即使在博傑舒還十分年幼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伴隨著她的母親去探視那些老病孤苦無依的人;對於這些遭遇較自己更不幸的人,艾格尼斯的態度總是和藹可親,從小就顯露出一副慈悲憫人的胸懷。

    當德拉娜法爾不需要工作或在家照顧孩子們時,她總是將自己的時間花在斯科普裏的一所聖心教會裏,忙著為前來禱告的團體做準備工作,並為教會安排特別的禮儀活動。每一年,德拉娜法爾全家人都會前往鄰近的門的內哥羅向雷特尼斯聖母朝聖,同行的約有數百人。這一年一度的闔家朝聖之行,是博傑舒感到特別興奮的時刻。

    當時,德拉娜法爾常常為她這個體質虛弱又經常咳嗽的小女兒感到憂心。不過,博傑舒沒有隨母親出外探訪時,她經常埋首書中;尤其和其他同齡孩童不同的是,她很喜歡一個人冥想;在空無一人的教堂裏,常可發現她獨自跪念禱文。小博傑舒深受她母親奉獻天主的信念所影響,她也相信她母親的話:為天主工作這個行為本身,已經可以得到足夠的回報,不需要獲取別人的認同。德拉娜法爾經常告訴孩子說:“你們做善事,不要勉強的做,要像是在岸邊丟小石子到大海那麽自在才好。”母親那種偉大和仁慈的精神,在博傑舒的腦海裏始終印象深刻。

    德拉娜法爾一直耐心地教導她的子女奉獻和正直的真意。有一次,一個富有的女子到他們家裏訂製一件洋裝,嘴裏一直不停地絮叨某人的壞話。德拉娜法爾立刻打斷她,並指著掛在房門上的一塊匾牌,匾牌上麵寫著:在這間屋子裏,任何人都不得用言語攻訐別人。這名女子憤怒地拿起自己的東西就走。雖然這家人也許需要這筆生意賺得收入,但德拉娜法爾卻對她的孩子們說:“我們沒有錢,日子照樣能夠過下去,但是我們絕不能和罪惡為伍;就算因此失去再多的錢,我也不能讓我的心沾染一絲罪惡。”

    德拉娜法爾堅定地信仰天主,辛勤工作,含辛茹苦,盡可能讓孩子們吃好穿好,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縫紉,刺繡,賣衣服,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她堅持每天帶領全家誦讀玫瑰經。“家人若能一起祈禱,家庭將更有凝聚力”,她常這樣說。後來,特蕾莎修女常對人們說這句話,這要歸功於她的母親。德拉娜法爾還教導孩子們要把己之所有與需要的人共享,幫助窮人是莫大的快樂,撫恤受苦的人是我們的責任。

    還有一次,博傑舒的母親帶來了一籃蘋果。她讓孩子們仔細檢查這些蘋果,他們都認為這些確實是好蘋果。接著,她在蘋果中間放了一個爛蘋果,然後蓋上籃子,放在房間內。兩天後,她又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讓他們重新檢查這些蘋果。孩子們發現,所有靠近那個壞蘋果的蘋果也都腐爛了,隻能扔掉。她說,“孩子們,你們都是好孩子,感謝主!但是,在你們靠近壞人的那一刻起,你們也將和這些蘋果一樣會變質。所以,不要與壞人在一起。”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小博傑舒從小就對窮人特別友愛。正是母親的潛移默化為博傑舒以後選擇“應召”鋪平了道路。有一次,小博傑舒和父母去教堂,在教堂的門口,她看見窮人正在排隊領取麵包,小博傑舒就拉著爸爸尼古拉斯的手說:“爸爸,你不是開藥店嗎?那你有治好貧窮的藥嗎?”

    尼古拉斯被小博傑舒的話震驚了,他憐愛地抱起女兒說:“寶貝,世界上還沒有發現有這種藥,如果將來你發現了,我會感到非常高興的。”

    那時候的小博傑舒還隻是一個學齡前的兒童。而成年後的小博傑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特蕾莎姆姆,她的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治療貧窮。當然,她用的是最特殊也是最普遍的藥,那就是愛。

    在博傑舒的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尼古拉斯是一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尼古拉斯在斯科普裏有幾處房產,他們全家則住在富人區一座舒適的大房子裏,房子周圍被果樹層層環繞。盡管斯科普裏所處的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且被共產黨人控製著。尼古拉斯經常會在家裏舉行一些政治性的集會。在寂靜的深夜,尼古拉斯和他的同誌們在客廳開會,小博傑舒則在自己的房間讀書。可是無論小博傑舒多麽專心讀書,父親和叔伯們激昂的陳詞依然會吸引著她的耳朵:“阿爾巴尼亞一定會獨立的,我們要為這一天而付出畢生的努力。”因此,這雖然是一個宗教氛圍很濃厚的家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籠罩在濃烈的政治氣氛之中。

    在中世紀時期,阿爾巴尼亞就被土耳其占領了,並被土耳其統治了長達500年。1919年,小博傑舒9歲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依然被土耳其統治著。

    小博傑舒深深地被她的父親所感染,她從小就明白,一個人在追求理想時,力量和決心是必不可少的。父親還經常教導她說:“隻要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絕不要放棄。”

    1914年6月,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人暗殺,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政局變亂,尼古拉斯亦受到波及。1918年,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一場阿爾巴尼亞人集會上,尼古拉斯突然重病發作,送上馬車趕到斯科普裏的醫院施以緊急手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