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法國古代文學大家

    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法國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中部圖爾省希農市一個律師家庭,早年受僧侶教育,在僧院裏就已研讀古希臘文學和哲學。

    不久,他和畢代通信,到法國各地遊學,和散居各地的人文主義者討論問題。遊學時期,他廣泛地接近人民,增加了對社會的認識。他對數理、醫藥、考古、天文、植物等都進行過鑽研。

    1530年後,他在裏昂行醫,是法國最早研究解剖學的醫生之一。他不僅在醫藥上設法減輕病人的痛苦,還寫些故事供他們消遣,他的文學創作就是這樣開始的。

    長篇小說《巨人傳》共5部,1532年後陸續出版,被巴黎大學和法院宣布為禁書,拉伯雷先後到意大利和法國小城躲避。

    《巨人傳》第一部的主人公是國王格朗古傑的兒子卡岡都亞。他生下來便會說話,喝1.7萬多頭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萬多尺布製成。這種誇張的描寫是要說明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卡岡都亞最初受中古經院教育的毒害,後來人文主義教育才把他解救出來。他到巴黎旅行,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鍛煉。這時,他的國家受到鄰國國王畢可肖的侵略,他率領若望修士等擊退敵人。戰爭結束後,他建立德廉美修道院酬答若望的功勞。

    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岡都亞的兒子龐大固埃。他一開始就受人文主義教育。祖孫三代巨人,一代比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代比一代幸福,反映了作者的人類不斷進步的思想。

    第3部用很多篇幅討論巴汝奇要不要結婚的問題,在這裏作者對宗教迷信加以揭露和嘲笑。隨後龐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一起出發到世界各地尋找“神瓶”。第4、5兩部寫他們在旅行中遇到無數駭人聽聞的事。

    第4部的第5章到第8章寫巴汝奇和羊商鬥智的一段是書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饒有民間故事風味。第5部的諷刺比前四部更尖銳,對違反自然、反對科學的教會勢力和危害人民的封建司法作了猛烈的抨擊。龐大固埃一行人走過許多地方後,終於找到了“神瓶”。“神瓶”給他們的答複是:“喝呀。”作者的意思是教人吸取人類的知識,以此來武裝自己。

    拉伯雷在《巨人傳》第5部的序言裏談到他為誰寫作,他形象地說,他“要伺候石工,替石工燒火煮飯。”小說中的巨人在法國民間創作中早已存在。格朗古傑是15世紀一個民間笑話中的人物,卡岡都亞的名字早已流傳於民間故事裏,龐大固埃曾經在中古時期的神秘劇裏出現過,他為人機警,喜歡惡作劇。《巨人傳》中穿插著一些民間故事,讚揚勞動人民的善良品質,歌頌他們的勇敢和智慧。

    拉伯雷的巨人思想貫穿在整部作品中,體現在3個巨人的形象上。他們食量過人,縱情享樂。作者以讚賞的口吻肯定他們的享樂人生觀,這是對僧侶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嘲諷。另一方麵,他又把一些優良品質賦予他的理想的巨人。

    格朗古傑愛和平,愛人民,他的國土被敵人侵略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是人民的利益。卡岡都亞對教會很不恭敬,巴黎聖母院是教會權威的象征,卡岡都亞卻把它的大鍾從鍾樓上取下來,作為馬鈴,使巴黎大學神學家們驚惶失措,亂成一團。

    他指出教會是是非叢生之地,修道生活是違背自然的。他主張人們自由發展,不受宗教教條的束縛。龐大固埃體現出文藝複興時期的好奇心理和創造精神,他遊曆冒險是為了探索宇宙的秘密,尋求真理。

    這3個巨人的形象雖然表麵上荒誕不經,甚至使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實際上作者是把他們作為人的力量的象征來塑造的。16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意識到,要解放被封建製度束縛了幾百年的生產力,人的力量的解放是首要問題。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是知識淵博的人,是人文主義者拉伯雷的理想人物。

    如果說巨人的形象主要是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出來的,那麽在巴汝奇的形象上則有較多的現實主義成分。他是法國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時所產生的一種人物類型,他用狡猾方式進行剝削,謀求個人利益。他向老百姓借錢,說盡一切好話,錢到了手,老百姓休想他還債。他有時也會吃點虧,但有仇必報。羊商因為得罪了他,便把命喪在他手裏。可是,拉伯雷對這個資產階級典型人物是同情的,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把他寫成狡猾中有幽默,非常樂觀,他在龐大固埃等人消滅害人的惡魔和邪惡的巨人時,也起了一定作用。

    拉伯雷對僧侶有深刻認識,揭露他們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他也塑造了出身於下層僧侶的若望修士的理想形象。修道院遭受劫掠,院長和其他修士慌成一團,“以唱讚美詩和做禱告來抵抗敵人,用美麗的詞藻來祈求和平,”若望修士卻立刻拿起武器,抗擊敵人。他為人誠實,心地善良,盡管語言粗野,但直爽可親。

    《巨人傳》的主要特點是揭露性強。作者認為宗教迷信妨礙社會向前發展。巴黎大學的神學家妄想統治精神世界,他們成為拉伯雷嘲笑的對象。他指出巴黎大學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諷刺安岱雷希王國的女王把抽象、本質、外形、概念、想象這“五種元素”作為主要食糧。他揭露反動的羅馬教廷,說它是“對世界的威脅”。

    他憤怒抨擊封建司法。穿皮袍的貓王是非常可憎可怕的畜生,是非不明,曲直不分。它們的法律好比蜘蛛網,專捕捉小蒼蠅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蠅。它們身上掛一個開口大口袋,用來接受賄賂。拉伯雷繼承了法國中古城市文學的傳統,對後來的諷刺文學有很大影響。

    《巨人傳》裏所描寫的德廉美修道院體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在這個修道院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爾虞我詐,而是互相信任。不論男女,都可以隨時進院修道,也可以隨時退出。他們不受任何教規的約束,“可以光明正大地結婚,人人都可以發財致富,自由自在地生活。”修道院隻有一條院規:“做你所願做的事。”拉伯雷所標榜的社會原則體現了文藝複興時期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要求。

    拉伯雷認為解放人的力量要通過教育。因此,教育問題在《巨人傳》裏占很重要的地位。拉伯雷強調教育要把體育鍛煉包括在內。他批判中古經院教育窒息“人的天性”,提出新的人文主義的教育方案,主張使人全麵發展,把人培養為“全知全能的人”,也就是適應當時資產階級需要的人。他特別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人類隻要掌握了科學,在學問上成為巨人,就有力量和黑暗勢力作鬥爭,為人類創造美好光明的幸福世界。

    《巨人傳》沒有嚴密的結構。第一、二兩部還有一定的脈絡可尋,故事圍繞著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兩個巨人的經曆而發展。最後3部隻憑龐大固埃等的遊曆冒險這條線索把故事無限地延長下去。作者利用這種結構形式,在廣闊的背景上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拉伯雷特別注意人物外形的描繪,但有前後不一致之處。龐大固埃在第3部還是個魁梧的巨人,第3部以後卻好象和平常人一樣了。《巨人傳》的語言富於創造性,有時氣勢磅礴,熱情充沛,有時莊嚴雄辯,但也有一些段落流於庸俗粗野。

    拉伯雷大量運用各行各業的語言,這說明他對社會下層的行話也很熟悉。他往往一連使用幾個意義相近的詞來描寫一個動作或表達一個概念。這是拉伯雷的誇張手法的一種表現,同時也說明16世紀的法蘭西語還未固定下來。蒙田

    蒙田(1533~1592),是法國思想家、散文家。出身於新貴族家庭,曾做過15年文官,並遊曆過意大利、瑞士等地,後來相當長時間閉戶讀書。

    他把旅途見聞、日常感想等記錄下來,集成《隨筆集》2卷,晚年修訂為3卷。書的卷首寫道“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它介紹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結構鬆散自然,又彼此連貫。

    蒙田把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個人經驗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思想意境和藝術風格。書中的思想是趨於中庸的,他對當時的迷信、偏見、巫術和破壞進行否定,認為絕對的真理無法認識,隻能探索部分的尋常真理。

    他在政治上又是保守的,尊重現存社會和秩序。《隨筆集》行文旁征博引,語言平易流暢,對同時代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及17、18世紀法國文學都有深遠影響。高乃依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國劇作家。生於魯昂一個法官家庭。少年時曾受天主教影響,喜愛拉丁文和拉丁詩人著作。

    1628年開始寫抒情短詩。當時魯昂是法國戲劇出版和戲劇演出的中心,受環境的影響,高乃依開始戲劇創作。

    他的處女作是喜劇《梅麗特》(1629年)。他的第一部悲劇是1635年發表的《梅黛》。高乃依以這些作品開始初露鋒芒,引起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吸收到5人寫作班子,幫助他寫牧歌式喜劇。後與黎塞留發生齟齬,退出寫作班子,開始他創作的新階段。

    1636年,高乃依的悲劇《熙德》上演,取得聲譽。但因同行妒忌,沉默了幾年。後改變創作傾向,陸續發表了《賀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等劇作,完成包括《熙德》在內的4大悲劇。1643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熙德》是五幕詩劇,取材於西班牙戲劇家卡斯特羅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高乃依在《熙德》中,突出描寫愛情與天職的衝突。主人公羅德裏克和施曼娜相愛,施曼娜的父親在一場爭吵中動手打了羅德裏克的父親。羅德裏克奉父命去和侮辱他的仇人決鬥。羅德裏克拋棄了兒女私情,在鬥劍中殺死了施曼娜的父親,一對情人成了仇敵。最後君主出麵,巧作安排,命令羅德裏克去抵禦入侵西班牙的摩爾人,等他凱旋歸來,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和施曼娜結婚。

    《賀拉斯》仍以忠君愛國的天職與兒女私情的矛盾為主題。羅馬與阿爾巴兩國交戰,相持不下,最後雙方各選出3員大將到陣前交鋒,以決勝負。羅馬選出賀拉斯家的3個兄弟,阿爾巴選出庫裏阿斯家的3個兄弟。交戰結果,庫裏阿斯兄弟3人全部陣亡。賀拉斯兄弟兩人犧牲,一人取得最後勝利。凱旋歸來的賀拉斯,受到她姐姐卡米的斥責,因她已與庫裏阿斯兄弟一人訂婚。卡米於悲痛之中不覺咒罵她的祖國羅馬。賀拉斯激於義憤,殺死了他的姐姐。在審判犯了殺人罪的賀拉斯時,他的父親出庭辯護,終於因其愛國熱情獲得無罪開釋。

    高乃依的作品生動地體現了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征,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善於運用戲劇的場麵,刻畫人物內心衝突。他的詩句氣勢雄壯,音律整齊,極富欣賞性。他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奠基人。莫裏哀

    莫裏哀(1622~1673),是歐洲最傑出的喜劇家之一。他是法國古典主義作家,但並不拘泥於古典主義法則。他的喜劇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特色,但也帶有一定程度宮廷色彩。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蘭,莫裏哀是他的藝名。他出身於資產階級,父親是巴黎裝設商,供應王宮內廷裝設,買得“國王侍從”的稱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