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英國古代文學大家

    喬叟

    傑弗利·喬叟(約1340~1400),英國14世紀的偉大詩人,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喬叟出生於倫敦市民階層的一個富裕酒商家庭。父親約翰·喬叟是酒商公會會員,與宮廷來往甚密,曾給國王愛德華三世承辦過糧食。因為這點關係,喬叟17歲時,就被送入宮廷給國王兒媳當侍童,並為皇室親族服務。兩年後(1359年),他隨英國軍隊遠征法國,後被法軍俘虜,由父親和國王出資贖回。回國後的10年中,他在宮廷內服務,並為宮內的武士和貴婦寫作了很多“短歌”、“輪旋曲”和“輪唱歌”等。

    後來,他在宮廷內任職,曆任倫敦海關監督、外省法官和議員。1377年至1385年,喬叟擔任外交使節,曾多次出使比利時、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在意大利期間,他接觸了但丁、薄伽丘等名作家的作品,受到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和反宗教精神的影響,這使他的創作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到了晚年,喬叟在宮廷失寵,境遇窘困,貧病交加。他於1400年逝世,被安葬在倫敦的西敏寺。

    喬叟生活在農奴製開始趨於瓦解、資本主義逐漸崛起的時代。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和王權的集中,勞動人民日益貧困,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喬叟的創作反映了當時這種時代的新趨勢。

    喬叟出生於市民階層,常和下層市民接觸往來,對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有所了解,這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同時,他還汲取了歐洲文化的進步因素,因此,他的作品開始體現出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特點。

    喬叟的創作活動開始於14世紀60年代。他不用當時貴族社會通用的法文和拉丁文,而用倫敦方言來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1381年,他的重要長詩《特羅勒斯和克麗西德》問世。這部作品是根據薄伽丘的長詩《菲洛斯特拉托》改寫而成的,寫特洛亞十年戰爭時期,特洛亞王子特羅勒斯和宮廷寡婦克麗西德相愛,後來克麗西德背棄特羅勒斯,又接受希臘某將領的求愛。特羅勒斯悲憤欲絕,來到希臘軍營和情敵決戰,他殺死了不少希臘人,最後終於戰死。這部作品雖以古代的特洛亞為背景,但卻反映了英國貴族社會的生活。作者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肯定人類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權利,反對封建禮教和教會否定愛情的禁欲主義。1386年,喬叟發表另一部詩作《善良女人的故事》,真實描寫了現實生活中的婦女形象,並對她們的人格和地位給予肯定。喬叟的早期作品還有長詩《禽鳥的議會》(1377~1382)、《聲譽之堂》(1379~1384)等。這些作品帶有反封建色彩,但寫得比較粗糙。

    《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是喬叟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這部詩體故事集包括24個短篇故事,分別取材於民間傳說、口頭文學、騎士文學和宗教文學。作品通過從倫敦到坎特伯雷朝聖的香客們在旅途中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地描繪了14世紀英國的現實生活。這些故事反映的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對宗教欺騙的辛辣諷刺,又有對封建貴族的憤怒揭露,還有對金錢罪惡的深刻批判。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愛情和婚姻問題的,如《騎士的故事》、《巴斯婦人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小地主的故事》等等。喬叟在這部作品中對愛情和婚姻問題的基本態度是肯定女權,主張夫婦互敬互愛,反對那種動輒使用武力、丈夫反複考驗妻子的愛情。喬叟的這部作品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和人文主義思想因素,反映出14世紀英國曆史的發展趨勢。但在肯定愛情、反對禁欲主義的同時,也有一些放縱情欲的描寫。

    喬叟是英國文藝複興早期的代表作家。他第一個用倫敦方言進行創作,奠定了近代英國文學語言的基礎。他繼承了城市文學描寫現實的傳統,開創了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道路。他的作品以幽默和諷刺為其風格特征,在人物刻畫、語言運用、敘事技巧等方麵,都遠遠超過了以前和同時代的英國其他文學作品。喬叟以很高的現實主義成就,贏得了“英國詩歌之父”的盛譽。斯賓塞

    埃德蒙·斯賓塞(1552~1599),英國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生於倫敦的一個布商家庭。早年進入縫工商人學校受教育,後來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接觸了法國和意大利文學,受到人文主義思想影響。1576年他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579年,斯賓塞發表田園詩《牧人日曆》,獲得了成功,並逐漸受到器重。1580年,他被派往愛爾蘭擔任官職,定居於幽靜的吉爾科爾蒙,寫成了著名詩篇《仙後》的前3卷。前來拜訪的瓦爾特·瑞理爵士對這部作品大為讚賞,並鼓勵他將其刊行問世。斯賓塞接受了友人的建議,於翌年回到倫敦,準備把這3卷詩念給伊麗莎白聽,然後把它發表。他原想這些頌揚女皇的詩準能為他進入宮廷打通道路,但女皇給予他的報酬十分微薄,他於失望中重新回到了愛爾蘭。不久,他用《牧人日曆》的牧歌體裁,寫成《考琳·克勞特又回到家裏》一詩,敘述了他到倫敦的種種情形。

    以後數年間,斯賓塞忙於戀愛和結婚,並繼續從事詩歌創作。他於1596年再次來到倫敦,發表《仙後》的後3卷,並寫成《天國愛情頌》、《天國美人頌》等4首詩作。1598年,斯賓塞從倫敦返回不久,就爆發了愛爾蘭人民反對英格蘭奴役者的起義。斯賓塞的吉爾科爾蒙私邸被焚燒,他的一個孩子也葬身火窟,他隻好攜帶家眷逃往倫敦。這時,他在倫敦的朋友們有的因罪被黜,有的已經去世,心身憔悴的斯賓塞陷入呼告無門的境地。1599年他在極度困苦中死去。

    《牧人日曆》是使斯賓塞獲得聲譽的第一部作品。這部田園詩包括12首牧歌,每一首都以一年中的一個月份為標題。這部作品主要描寫愛情和鄉野的自然風光,同時也涉及宗教、政治和道德等問題。詩人在作品中歌頌伊麗莎白女皇是正直仁慈的君主,肯定自己關於社會與倫理的理想,並用理想粉飾的形式描寫現實生活。詩人筆下的牧人懂得曆史、文學和古希臘羅馬神話,不象真正的牧民。

    斯賓塞一生寫有大量抒情詩,其中以十四行詩組《愛情小詩》(1591~1595年)最為傑出。這部詩組共有詩89首,用來讚美一個名叫伊利沙貝的女子,這女子究竟指誰,無從查考。他還寫有兩首婚姻頌歌《婚後曲》(1591~1595年)和《婚前曲》(1596年)。前者記敘了詩人自己的愛情生活,後者則是為萊斯特伯爵的兩個女兒結婚而寫的賀詩。這些抒情詩情景交融,韻律優美。

    長詩《仙後》(1589,1596年)是斯賓塞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英國資產階級的民族史詩。它同班揚的《天路曆程》和但丁的《神曲》一起,被稱為世界文學中的三大寓言。這部長詩原計劃寫12卷,但隻完成了6卷。長詩開始寫仙後葛羅麗亞娜宮廷節日宴會的情景,接著描寫宮廷武士同妖怪交戰、同巫師鬥法的經過。作品以描寫仙後為名來歌頌女皇伊麗莎白,宣揚資產階級新人應該具備的品質。在已完成的6卷故事中,武士主人公都被寫成是一定道德品質的象征。如亞瑟親王被寫成人類最高品性的化身,紅十字武士是神聖的象征,布津托瑪是貞潔的典範,卡裏多是禮貌的模範等等。

    《仙後》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概括了文藝複興時期的時代特征。在藝術上,它繼承了騎士傳奇文學,也受到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詩人阿利奧斯托的藝術風格的影響,為當時英國提供了詩歌創作技巧的最高範例。這部作品的詩體完美,語言動聽,富有音樂美,後來被稱為“斯賓塞體”,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斯賓塞曾被譽為“詩人的詩人”,他的作品對當時所有的詩歌創作都產生過良好的作用。後來的詩人,特別是19世紀初葉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和雪萊等,也從他的創作中學到很多東西。培根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和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稱讚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生在倫敦一個大貴族家庭,父親是女皇伊麗莎白的掌璽大臣,叔父是女皇的首相。培根早年進劍橋大學學習政治和法律,他從小就有非凡的抱負,想施展他的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領。

    1584年任英國下院議員和艾塞克斯顧問,但他叔父竭力反對他,因而他在女皇時代並未得到寵幸。到了詹姆士一世時,他便官運亨通,曆任要職:1617年接替父職,當了皇家掌璽大臣,1618年擔任皇家大法官。1621年,因受賄舞弊,被削官入獄。此後,他意誌消沉,退出官場,隱居家鄉。到了晚年,便用全部精力從事科學實驗、哲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活動。1626年冬,據說他因在露天試驗雪的防腐消毒作用時,受寒患病逝世。

    培根在文化思想戰線上很有建樹。他代表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向封建文化全麵進攻,為實驗科學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他曾計劃寫一套總名為《偉大的複興》的巨著,目的是“在良好的基礎上,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麵重建。”在已完成的該書的一、二部分中,培根對當時的學術進行了全麵的整理和歸類,係統批判了前人思想方法上的錯誤,並進一步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他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發展了唯物論,認為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並強調知識和科學的力量,提出歸納法作為認識方法。他在《學術的推進》(1605年)和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年)等學術著作中,闡述了他的這些思想。培根還著有一本哲學小說《新大西島》(1624年寫成,1627年出版),描繪了一個能迅速發展科學事業的理想國,成為後來建立英國皇家學會的藍圖。

    培根在文學方麵的主要貢獻是《論說文集》。這個文集分別發表於1597、1612、1625等不同年份,共收入不同內容和題材的散文作品58篇。這部著名作品以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讀者為對象,廣泛談論了哲學、宗教、政治、國家以及處世、待人、修身、養性等問題。題目有哲理意味較濃的《真理》、《死亡》、《宗教》;有直接關係到宦海沉浮的《高位》、《貴族》、《帝王》、《黨爭》、《叛亂》;也有涉及私人生活的《友誼》、《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等。不論哪一類,他都以明澈的智慧,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當時的英國社會,極其深刻地描寫周圍人物的思想動機和真實心理。作者在作品中鼓勵商業活動和殖民擴張,對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道德觀念給予肯定。在《論讀書》等文章中,作者談論了一些關於讀書的有用的經驗。

    培根是英國論說文體的創始者。在文章風格上,他堅決反對那種華而不實、言過其實的腐朽文風,提倡並創造了簡樸、準確,能說明具體事物的實用文體。他善於運用凝練有力的語言和富有詩意的比喻來表達豐富的思想。他的文字樸素而又精美,猶如格言警句一般,他的文章組織縝密,思想深邃,引人思索,對後代的散文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威廉·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裏,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充分,藝術性也最高。他的作品為資產階級的興起作了最有力的輿論準備。

    他出生於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城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時代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古代語言和文學。20歲後,他到倫敦謀生,廣泛接觸到各階層的生活,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1590年左右,他參加了劇團,開始舞台和創作生活。他的絕大部分戲劇是利用現成材料加以改編而寫成的,在改編過程中給以新的內容和藝術加工。在20幾年的時間裏,他寫了37部戲劇,此外還有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1613年左右,他離開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亞的創作可以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3個時期。第一時期(1590~1600年)正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後期,國內的宗教改革、血腥立法、鎮壓農民起義,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但這時英國基本上還是封建社會,封建勢力還很強大,女王比較成功地運用王權維持了封建勢力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平衡。對外,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增強了資產階級的民族自信。這時,莎士比亞的作品,基調是樂觀的。他的喜劇宣揚愛情(仁愛精神)可以戰勝一切,宣揚個性解放;曆史劇則反複批判封建專製和封建割據,宣傳開明君主的理想,鼓吹資產階級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

    他早期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1593年)和《魯克麗絲受辱記》(1594年)都根據奧維德的故事寫成。前者描寫愛神對青年獵手阿都尼的愛情與追求,後者譴責荒淫強暴的行為,藝術上總的特點是華麗纖巧。

    《十四行詩》(1592~1598年)中的大多數,據一般公認,是寫給一個青年貴族的,另一組詩是寫給一個深膚色的女子的。這些詩歌頌友誼和愛情,詩人把它們看作是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表征,他特別強調心靈的結合、忠誠和諒解這些人文主義理想。詩人歌頌青春和美,以與現實中的醜惡相對照,堅信美好的事物應當永存,並可以借助於文藝而成為不朽。詩中也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批判和生活體驗。十四行詩具有新興資產階級肯定生活、要求解放個性的反封建理想,也流露出患得患失、取悅貴族的傾向。詩人的情緒變化多端,有時歡樂,有時憂傷,有時表現嫉妒,有時沉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