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目標

    以保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切入點,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圍繞地震科普知識、防震減災重點工作內容、群眾自救互救和應急避險知識等,針對性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資源開發、活動設計、知識傳播等。

    建立完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體係和工作機製,切實提高科普能力;有效整合防震減災科普資源與傳播渠道,實現防震減災科普資源共享;培育和創新品牌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實施重點人群、重點地區科普活動,全麵推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發展。

    到2020年,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機製進一步完善;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在民族地區建成40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成400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基地,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建設得到加強;構建形式多樣的全媒體防震減災科普傳播模式,少數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傳播渠道更加廣泛,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隊伍建設,傳播能力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群眾防震減災意識和科學素質水平明顯提高。

    三、重點任務

    (一)豐富和拓寬麵向少數民族群眾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渠道

    將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納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民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係,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寺院,重點發揮學校、寺院的宣傳教育作用。注重將防震減災科普與各類紀念活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相結合,注重運用民族語言文字,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增強科普宣傳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利用國家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普日等重要時段和活動,通過科技谘詢服務、發放科普資料、舉辦知識講座和開展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科學素養。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圍繞公眾關注的防震減災熱點問題,通過科普專欄、實時互動欄目等載體,宣傳科學知識,解疑釋惑。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等專業機構合作,拓寬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科學傳播渠道,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社交網絡及動漫等開展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加強與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大眾傳媒機構的合作,開展經常性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二)加強民族地區公眾防震減災科普傳播基地建設

    將民族地區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設,優先統籌安排。繼續發揮各類科技館、科普展館、青少年宮、寺院、農村和社區科普活動站(室)、地震觀測台站、地震遺跡遺址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功能。加強民族地區防震減災流動科普陣地建設,提高科普覆蓋水平,促進城鄉防震減災科普服務均等化。鼓勵民族地區建設多層次、多功能、多語種、交互式防震減災科普信息網絡,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媒體開設防震減災科普專欄和科普節目。

    (三)開展麵向少數民族的防震減災科普創作

    根據不同需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原則,整合少數民族語言防震減災科普資源,扶持少數民族語言防震減災科普作品的創作、整理、翻譯和出版,創作通俗易懂、內容新穎、貼近實際的少數民族科普作品。開展少數民族優秀防震減災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動,支持防震減災科普資源的區域性合作,共享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資源。建立應對突發地震事件少數民族語言科普資源庫,完善補充更新機製,不斷豐富應急科普資源總量,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穩定發揮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