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中國地震局、國家民委、中國科協關於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若幹意見

    中震防發〔2015〕6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民(宗)委(廳、局)、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震局、民宗局、科協: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根據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現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

    國內外防震減災實踐表明,擁有災害憂患意識、主動做好災前防禦工作,了解地震災害基本知識,掌握地震災害逃生避險技能,對從容應對突發地震事件,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情重,地震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統計表明,我國96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麵積中,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占64%,其中,僅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等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及我國地震多發的南北地震帶貫穿的寧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少數民族聚集區,處於地震烈度七度以上的高烈度區占當地麵積的71%,占全國七度以上總麵積的70%。黨和政府曆來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地震災害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但與全國相比,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依然滯後,不能更好地適應公眾對地震安全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是貫徹落實主動防災、科學避災、有效減災的理念,踐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根本宗旨的重要措施,對於全麵提升少數民族的防震減災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講話精神,圍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部署,按照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及其實施方案,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防震減災知識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創新形式、示範引領,深入持久地開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持續增強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能力,形成主動防災、科學避災、有效減災的社會環境,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法製保障相統一;堅持日常宣傳與應急宣傳、陣地宣傳與流動宣傳、知識傳播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堅持科學普及、示範引領、實踐養成相促進;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政策傾斜、豐富內容相協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