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進化的嗎?可能未必吧。哲學家王東嶽先生在他的《物演通論》中認為,世間之物,後衍的物種的生存強度(生存的頑強程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於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斷地尋找更多的支持因素。於是生物體變得越來越複雜,它的可生存性傾向逐步趨近於零(存在度降低),也就是說越高等越複雜能力越強大的物種,滅絕速度越快。

    為了說明王東嶽的觀點,我們來舉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例子吧:恐龍的滅絕。恐龍十分強大,而且據科學統計,恐龍完全滅絕的時間持續了100萬年,也就是十倍於人類的發展史。可如此強大的恐龍怎麽就滅絕了,而同時代的比恐龍弱得多的鱷魚等物種卻存活至今?那是因為恐龍太高等了,恐龍可以遊泳,可以爬行,跑得又快,有的還可以飛,有的吃肉,還有的吃植物。正因為能力超強,反而生存優勢越來越低了。我們試著來推理一下:恐龍具有很大的生存優勢,它們不愁食物,體型越長越大,食物量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植物為了保證自己延續下去,開始有了孢子和蕨類植物,它們瘋狂生長,導致很多植物死亡,食草類的恐龍的食物量急劇下滑,它們的數量開始減少,食肉動物隨之減少,以此類推,惡性循環,最終滅絕。科學家研究認為,恐龍滅絕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你想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什麽植物和動物大規模的滅絕,可低等的植物動物都能存活下來?比如蚯蚓、螞蟻,還有老鼠之類的,當然還有古老的生物——打不死的小強蟑螂。

    看了強大的恐龍的例子,你再看世界500強公司,可憐的500強,它們的平均壽命卻隻有41年左右。諾基亞,柯達,雅虎這些大牛,可以瞬間破產,毫無征兆。

    所以,演化論的觀點不是說要成為最強大的,而是最適應環境的可以生存下來,但環境一變,原來的優勢隨時可以逆轉為劣勢,缺點反而可能變成優點。所以,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沒有什麽絕對的優點、優勢可言。

    現在有不少地方提生態教育,生態課堂,我認為所謂的生態就是尊重自然演化的,而不是鼓勵競爭,不應該含有“弱肉強食”的所謂進化的意思。

    因為生態課堂反映的是生態世界的本質,所以課堂並不是遵循著“對稱的、簡單的、序列性的秩序”,而是一種“非對稱的、混沌的、分形(fractal)的秩序”,生態課堂不預設未來的“進化”目標的,應隨機順便,讓環境去做選擇。因此,生態課堂特別能產生“變異”,這些變異雖然與當時環境要求不一致,有時還顯得很突兀,但這種變異也許代表著未來,我們稱這種有益的變異為“創新”。在生態課堂裏應該常常有意外發生,這些意外被稱為“生成”。

    最近一些上海人在討論“上海為什麽會錯過互聯網”,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非常關注這場討論,在公眾號“肥肥貓的小酒館”《這些年上海是如何一步步錯失互聯網機遇的?》一文中,作者分析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講究野蠻生長,先汙染,再治理,先擦邊,再洗白,太規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馬雲這種人,在杭州他可以膽大包天搞出支付寶,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經偵抓起來了——幾十個億沉澱在支付寶裏是鬧著玩的?趕快給我研究合不合規,趕快給我關掉。廣東那邊就更是了,為了留住大戶什麽都可以談,連勞動法都可以商量。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線的行業,上海都發展不起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