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合作技能

    周一:相愛容易相處總是太難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相愛容易相處難》,曲子作得好,詞更是引人深思,歌中唱道:“你給我的愛/是真心是敷衍教我如何來分別/常聽朋友說兩個人的世界/相愛和相處不如想象的美/這些我了解/可是真要麵對卻又不能無所謂/難道真的相愛容易相處難/就像多情的人總是多受傷……”

    我想這首歌之所以頗受大眾歡迎,是因為道出了一個事實,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要比當初相愛難多了,什麽“天長日久”“白頭偕老”之類的誓言,真要踐行起來絕不是那麽的簡單。有人說,之所以婚後處不好關係,是因為當初這兩人就不是真愛;也有人說是因為談戀愛時對婚後生活的心理準備不充分,特別是對婚後要共同麵對的那些瑣事的心理準備不足;還有人說是因為男人有問題,男人比女人容易變心。

    我想,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些分析都是從情感的角度做出的,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會認為如果兩人相處不好,主要是情感出現了狀況。而我認為應該從“親社會行為”方麵做分析,過日子當然要考驗人的情感,可要是夫妻雙方缺乏針對對方的“親社會行為”,平時的衝突就會增加,磕磕碰碰的事就在所難免,這會反過來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人的“親社會行為”主要包括幫助、分享、安慰、合作這四種。

    首先是幫助。夫妻生活在一起,當一方有“難”,對方要及時伸出援手,要是幫助不及時,反而還要趁此機會教育對方幾句,那麻煩就來了。比如說,丈夫不小心把手割破了,妻子不僅沒有及時幫忙止血和撫慰,還在一邊嘮叨,“叫你小心點,你看割破了吧!”這話在這個時候說簡直就有點“幸災樂禍”之嫌了,於是衝突就起來了。

    第二是分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說的就是兩人的分享,福要分享,難也要分享。隻有同享有福的日子,卻不願意同當有難的生活,夫妻怎麽長的了呢?分享的不僅是利益,夫妻還要能分享心情,那些喜悅和哀傷都要拿出來分享,那些小心思小確幸也都要拿出來說說。有時候,妻子把持家務事,卻懶得與丈夫討論,漸漸把丈夫邊緣化了,也會導致交往障礙。

    第三是安慰。在對方不順心的時候,要表現出安慰行為,幫助對方擺脫沮喪,重新建立自信。如果丈夫工作上不順心,妻子不僅沒有給他加油,反而還“冷嘲熱諷”“諷刺挖苦”,使丈夫的自尊進一步受損,時間長了,丈夫就不再在家中展露真實的一麵了。而妻子見不到丈夫真實的情感流露,後果是很嚴重的。

    第四是合作。有些人不願意與他人合作,可能是因為對對方缺乏信任。合作其實就是把本來由自己做的事拆分為若幹部分,將某一或幾個部分交給別人來完成。平時家務勞動其實就是夫妻合作完成的過程,要是對對方不信任,老是嫌對方做不好,甚至所有的事,都由自己包攬,也不利於家庭建設。

    以上我在談夫妻之間,即使婚前自由戀愛的,感情基礎很牢靠的,也依然可能麵臨相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至少一部分與夫妻雙方或一方缺乏“親社會行為”有關。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堂,來看師生之間、孩子們之間,他們相處得如何呢?他們的親社會行為表現得如何呢?如果家庭出了問題,夫妻相處中出現衝突,可畢竟還有之前的感情基礎,可能還有挽回餘地,畢竟“一日夫妻百日恩”。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處出問題,可就基本沒救了,因為一個班一個小組組合在一起,可不是自願的,是缺乏感情基礎的。

    那麽,親社會行為從哪裏來的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與別人友好交往的本能,都會或多或少表現出一定的親社會行為,這是由遺傳決定的,是為保證我們這個物種的生存而必須犧牲個體利益的一種內部機製。人本來就是“社會性動物”,這一特性使得人類在與其他不善合作的物種的競爭中勝出。但是,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表現出親社會行為,那是因為有些人身處親社會活動的文化環境中,從小他的周圍人都表現出較強的親社會行為,他在後天環境中受到周圍人的強烈影響,於是也就成為一個親社會的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