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以下方麵來描述與成長有關的變化。

    1.知識。當我們說某人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那就在說他成長了。有學者將知識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

    “事實性知識”是某一學科或解決問題時必須知道的基本要素。比如文字、詞語、數字等術語性的知識,還有事件、地點、人物、日期等細節和要素方麵的知識;

    “概念性知識”指概念方麵的知識。比如分類的知識、原理方麵的知識,這些知識要比事實性知識更為抽象;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事”的知識。如果說“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代表“什麽”類知識,“程序性知識”則關注“如何”類知識,如數學的運算法則,具體學科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確定何時運用某種程序的知識等;

    “元認知知識”是關於一般的認知知識和自我認知的知識,比如策略方麵的知識,關於認知任務的知識,以及有助於了解自己認知活動中優勢和不足方麵的知識。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一般更注重“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的學習,不太關注“程序性”和“元認知”知識的學習。

    2.技能。當我們說某人從“不會做”到“會做”了,那就是在說他成長了。所謂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項任務所必需的活動方式”。具體來說,技能可為分:(1)基本技能,如讀、寫、算的技能;(2)智力技能,如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推理等技能;(3)動作技能,如繪畫、做操、打球等;(4)交往技能,如傾聽、讚美、道歉等。

    3.情感。當我們說某人從“不喜歡某物”到“喜歡某物”,從“沒興趣”到“有興趣”,那就在說他成長了。所謂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主要包括:“情緒”,這是一種較低級的簡單的情感,愉快、激動、緊張等就是人的社會性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時的反應;“熱情”“興趣”“動機”“求知欲”都屬於情感的範疇。在情感領域最值得學習的是“道德體驗”和“審美體驗”,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德育和美育。

    我們在教學中普遍會重視知識與技能,忽略學生對所教授的知識與技能的“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學什麽就恨什麽”的現象。我們常常說,教書要育人,意思是說,我們教書不僅教知識與技能,還要教那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說,我們的教育不算太成功的話,主要就是忽略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關乎一個人成長真正重要的情感目標。

    4.能力。當我們說某人從“不會辦事”到“很會辦事”,描述的就是他在辦事方麵能力的成長。所謂能力,是指在完成一項具體的目標或者任務時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能力既不是知識、技能,又是包含著知識和技能。因為能力不是簡單搬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在具體的現實場景中解決問題、做出預測或選擇,能力是知識與技能在實踐活動中的遷移。傳統教育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那就是說,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