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玉陵城之中關心楊家格局的人很多很多,關注他楊文鋒的人也很多,除了明凰之外還有一個翰林院的荀攸,說起來兩人也算是冤家路窄,科舉文章難分個高下不說,之前交手也隱隱有超過同齡人的那種兩支獨秀。

    對於荀攸來說,此科會試他自然是十拿九穩,不僅如此,在會試之中他作的文章也算是在考究他的本心,加上那莫名而來的儒家氣運,如今的他也算是意識通透,念修也向前邁了一大步。

    這個時候的荀攸想的並非什麽科舉名次,也不是為今後的路拋磚引玉,他想到的是楊文鋒,那個蠻不講理的楊家二公子。

    那個和他相差無幾歲的富家公子一開始給荀攸的感覺就是沒感覺,對於荀攸這種人來說楊文鋒和他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物,彼此之間本身就沒有聯係,自然不存在什麽感覺。

    後來偶然聽說了那篇美人賦,之後又見了翰林院諸位老前輩的同仇敵愾去對付那麽一個少年他才對對方有了一些好奇。

    但那也僅僅是好奇罷了,在他荀攸的世界中,除了那些聖賢道理與他的崎嶇大道之外其它的不過是過眼風景。

    真正讓他留意對方的就是對方帶兵大鬧翰林院的時候,即便是那個時候他也沒有覺得對方有多過分,充其量不過是禍及旁人,有些挾怨而加倍奉還。

    可是那一次兩人交手荀攸是真的感覺到了對方的蠻不講理,那種蠻不講理倒不是對方的行事風格和武道修行,而是楊文鋒本身所走之路,以及他的道理蠻不講理。

    無論是別人的道理有多好,有多對,有多會惠澤於他人,但是通通在他楊文鋒那裏講不通,這樣的同齡人他荀攸又如何能不映像深刻?

    之前偶然與宋祁等人閑聊,得知楊文鋒也參與科舉之後他荀攸的好奇心就更重了。一個藩王之子,雖然二子並不能世襲罔替王位但是走科舉這條路還是有些奇怪的。

    尤其是這滿朝文武幾乎都在楊家的對立麵,偶有幾位大佬也是持著中立態度,這樣一來走科舉入仕這條路無論怎麽看都是最糟糕的選擇才是。

    “在會試之中有幾人的文運雄渾異常,不知道有沒有那位小王爺!”荀攸暗自揣度。

    他師承於徐博溫,自然對於這氣運之說有一定涉獵,況且他本身便是這世間最為純粹的念修,對此感應也最為敏感。

    “隻是不知道最後那引動文運天上而將的人是誰,是師傅的手段,還是他們所說的那位學宮之主?”這才是荀攸最為關心的問題,當然,他並不覺得當時的情況是楊文鋒所引動,在他看來對方還沒那能耐。

    就在明凰荀攸二人在惦記著楊文鋒的時候,對方卻在悠哉悠哉地乘舟而遊,這一日王羲頤說是想要感受一下忽複乘舟夢日邊的感覺,於是楊文鋒便找了一條船和他在回聲海上泛舟。

    “聽說明日便會放榜,怎麽樣,有沒有一點擔心?”王羲頤拿起一柄茶鏟往壺中輕輕撥弄了幾鏟茶葉,隨後將炭爐上的熱水緩緩注入檀砂壺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