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血濺太極殿,一時間氣氛變得說不出的沉默和壓抑,群臣的目光或看於猶如無事發生的楊王父子暗罵一句不愧是戰國屠夫,或落於高高再上的武皇和兩閣閣老之上,等待著一個答案。

    自古以來議事殿中不染血,就算是判除一些重刑重罪也都是在午門之外進行,議事殿本就是議論朝綱之所,豈容胡作非為一言不合便要腦袋撞柱或者如潑婦罵街般信口開河?正因為如此這太極殿前濺血可大可小,主要還是看武皇的意思。

    之所以說氣氛有些奇怪還有一點就是自馬海頭撞石柱之中血流如注,但是任憑那血染紅玉階武皇和楊王都沒有表態或者是說些什麽,武皇隻是在高台之上微微皺了皺眉看了楊王兩眼便沉默,而楊王更是老神在在,本就不大的雙眼微微眯了眯,不知道的人看著他還以為他在打瞌睡呢。

    楊王這幅態勢群臣並不意外,畢竟馬海是針對他,如今鬧得頭破血流性命不保楊王自然樂的看笑話,但是武皇不同,這事在他這一國之君麵前發生,無論如何他都應該有個態度才算是合理。

    馬海所言句句誅心,尤其是誅帝王心思,難不成武皇心中就真的對楊家無所顧忌嗎?厚封厚賞可以說是武皇念君臣之情,但是又何嚐不能說是武皇是為了先穩住楊家而做的權益之計呢?

    其實在一些久經官場的老狐狸眼中有些事是再明白不過了。當初的王妃辭世楊二郎紈絝,之後的楊二郎替兄退婚不了了之,然後就是他被楊王放逐江湖遠離朝堂,最後的楊王失蹤又出山,這些看起來雜亂但是合理的事其實背後都有一根無形的絲線纏繞,隻看誰是執線人罷了。

    楊王勢大武皇忌憚其實這道理大家都懂,群臣或因公因私想讓楊王倒台這也算是人之常情,隻是道理是道理現實是現實,江湖朝堂無論哪個都不是和人講道理的地方。

    楊王統兵三十萬,麾下六部在戰國時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若是楊王不在武皇可能尚且有機會抽絲剝繭般采取一些手段,但是一旦楊王出世那楊家軍就永遠都是楊王的楊家軍,誰也無法將手插入其中。

    沒人比和楊王一起征戰過來最終成皇的武皇了解楊家軍的恐怖之處,那是一支無法用常理推斷的部隊,就像當年的楊王一般,你永遠不知道這個人會做些什麽,再想些什麽,無法理解的東西才是最為恐怖的東西。

    殺人不過一丈刀,最怕難斬人頭時。

    楊王的人頭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人頭,那是三十萬百勝之師的人頭,這讓武皇如何下刀?

    不能下刀但是身為武皇卻也不能示弱,所以武皇此刻在沉默,或者是在等楊王一著棋手。

    武皇之所以沉默是他相信楊王知道他的意思,召見楊二郎之事他已經給了楊家一個交代,而且還放楊王出玉陵,他自問明麵上已經給足了楊王麵子,若是楊王如今不給他一個台階下那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