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裏長的河堤,再加上每隔一裏的格堤,每日所需的石料是極其恐怖的。

    好在西山以石灰岩為主,開采難度很小。用傳統的火燒水激法就可以大量獲取石料。

    為了能保證石料供應,縣裏又派出一萬壯丁到西山,幫著江南公司雇傭的七八千流民一起采石。

    一萬七八千人起早貪黑一天,足足能開出將近二十萬石的石頭,足以供應昆山修堤之用了。

    如何將這麽多石頭運到大堤上?反而成了限製工程進度的瓶頸。

    僅靠縣裏、伍記和劉員外等人支援的幾十條大船,是遠遠不夠的。

    好在昆山是水鄉,幾乎一半人家都有船,還可以靠數量來湊。

    縣裏一發布征調民船運石的布告後,老百姓便踴躍報名,一天時間足足有六千多條船應征。

    負責組織運輸的熊典史又進行了篩選,剔除了一料以下的船隻,最後隻征用了一半的船。

    ‘料’是本朝用來衡量船隻容積的單位,大約等於六百六十六斤的排水量。

    一料以下的基本上就是舢板小船了,運不了多少石頭,空耗人力而已。不如將人手集中起來,合操大點兒的船來的經濟。

    男人們都去幹力氣活,搖船運石這種事隻能交由婦孺和老人了。

    雖然去程是空船,回程是順流,不需要太多的力氣。但這來回將近三百裏的水路,需要差不多兩天時間,也堪稱一場艱巨的旅程了。

    熊典史將三千條大大小小的船分成兩班,單日出一班,雙日出一班,這樣能減輕西山和堤上裝貨卸貨的壓力,緩解江麵擁堵,效率反而更高。

    李華家的這條船,是梁氏的陪嫁,大小正好一料。

    她不願意讓旁人操自己的船,就帶著米娃一起出船。

    ~~

    朝陽初升,萬點金光灑在婁江上。

    婁江自蘇州城婁門起,筆直向東穿昆山,至太倉入海。

    打宋朝起,這條聯通蘇州最富裕的兩座城市的運河,就舟楫繁忙、千帆競渡。

    比鄰運河的玉山鎮也因河而興,成為昆山最繁華富裕的地方,就連縣城也從吳淞江畔遷了過來。

    從縣城去蘇州乃至到太湖,走婁江要比從吳淞江省一半的時間。

    不隻是路程上省了五十裏,還因為婁江水緩,吳淞水急,同樣逆水行舟,在婁江上要快許多。

    所以昆山運石的船隊,自然要走婁江入太湖去西山了。返程時再從吳淞江順流而下,直到大堤旁。

    在這條環形路線上周而複始,將西山的石頭源源不斷運回昆山。

    米娃娘倆交替搖櫓,勉強沒有掉隊。晌午時才到了蘇州,又咬牙再接再厲,沿著西塘河一氣劃入了太湖。

    把個半大小子累得,躺在船尾一動都不想動。

    “歇著吃點東西吧。”梁氏操著櫓,接下來一路順流到西山,用不著再費力劃船了。

    米娃嗓子冒煙,翻身趴在甲板上,探頭就想捧一掬湖水喝。

    卻被母親喝止。

    “又忘了,不準喝生水!”梁氏將竹筒遞給了兒子,裏頭裝著早晨燒的開水。

    “哦。”米娃應一聲,心裏嘟囔這麽幹淨的湖水,怎麽會有蟲子呢。

    不過他懂事兒,不惹娘生氣,就靠坐在船艙裏,就著涼白開,吃著早晨做的荷葉包飯。

    運輸隊出發前一天,出船的人要到碼頭領紅頭簽,還有兩天的口糧。梁氏做成包飯,就是為了好帶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