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提升一個小境界,雖說有眾人都積累已久的因素,但這個難度可非同一般,這份人情大了去了。

    陳履安和雲軼奇在得知後也是大出意料之外,十分驚喜,親自找到了樹大師表示感謝,大師隻說這是紫金缽盂帶來的福緣。

    口頭道謝是遠遠不夠的,如此厚意隻能日後再報了。

    樹大師送了這樣一份大禮,陳履安和雲軼奇作為師門長輩,也不能吝嗇了,正好大家需要穩固提升起來的修為,說好三天之後出發前往廣濟寺,於是在這段時間內分頭指點弟子們修煉。

    陳履安重點關注了華瀾庭,他把華瀾庭和風清雋叫到一起單獨進行了指點。

    雲軼奇和風火倫作為華瀾庭的授業師父,想起他在和黃奕的對戰中麵對的危險更是後怕不已,兩人商量後,決定由雲軼奇出材料、風火倫出力氣,為華瀾庭打造一件防身利器。

    三天的時間一晃兒就過去了,出發前一天的晚上,萬象門弟子按照佛道雙修的陳履安的吩咐集中在了一起,繼續聆聽樹大師講授佛教有關的知識。

    藝不壓身,兼聽則明,向活佛請教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樹大師今晚解答的是關於學佛的一些疑惑,他沒有講自己的體會,而是用了神域佛門中一位高僧大德宗翎法師開示眾生時的內容。

    這位宗翎法師曾是一位將軍,同時佛學深湛,後來才遁入空門,年輕時曾有一句名言:

    上馬殺敵!下馬學佛!

    宗翎法師認為:學佛是一件很有邏輯的事情。

    法師說人們禮佛的動機多種多樣,有人聽說信佛能治病,有人聽說佛很厲害,可以保佑自己升官發財,有的在寺院感受到了久違的平安喜樂,有的說看了一句心靈雞湯佛語很有感悟,還有的隻是因為他想靜靜。

    但是當人們的需求短期內沒有滿足,或是遇到其他心靈替代品,很多人就放棄了。

    法師認為正確的動機,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和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比較世俗中貪官汙吏的三觀和佛教的三觀,會發現二者都很理性,邏輯過程的本質都是要“離苦得樂”。

    唯一的不同,是它們所基於的世界觀不同——佛教認為有輪回,而世俗之人認為沒有。

    每個人都可能是“貪官汙吏”,因為人的欲望無限。

    一個痛恨貪官的普通人,如果有一天也坐上同樣的高位,麵對同樣的誘惑,大概率事件是他也會成為貪官。

    有意思的是,貪汙腐化常被犯事者歸結於外在的製度,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向內求”,根源不在製度,在自身的世界觀。

    表麵看,有些人不信佛或沒有信仰是因為怕自由被限製,再往深處探究,是不相信有因果,覺得任性而為不會有“惡報”,持戒行善不會有“善報”。

    法師在講法時開玩笑說,每個人在被打昏失憶後都是智者,因為他們一醒來就會接連問出人生三大命題:我是誰?我在什麽地方?我為什麽會在這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